成都医生梁益建:好医生这条路没有尽头

2017-02-20 09:39:49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庞山岚

梁益建为病员做仪器角度调整。

手术后疲惫不堪的梁益建。

人物名片

“大美医者”梁益建  

骨科硕士、神经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

曾获得“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第十届“中国医师奖”,首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和“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

2月19日晚上9点半,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栏目,专访“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梁益建。节目时长20分钟,专题讲述了自谦小医生,却站在医学巅峰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梁益建,如何通过“妙手”和“仁心”两根支架,打开重度脊椎病患者的折叠人生,重新点燃他们生活希望的暖心故事。

相较于“脊柱畸形”这个专业名词,大家更容易记住“驼背”。而梁益建正是“驼背专家”,他走到哪,“驼背”们就跟到哪里。8年主刀上千场“驼背”手术,其收治的患者有75%以上是脊柱侧弯130°以上、四处求医无门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

“他说自己是小医生,然而人们评价,他攻下的是专业的高峰。他见到病人的时候,不仅说我来给你治病,还经常说,我来给你找钱。”《感动中国》节目播出一周多来,成都医生梁益建的事迹不仅刷爆了成都人的朋友圈,还引起了全国各地脊柱畸形患者的极大关注。

访谈录

昨晚,梁益建出现在了央视面对面栏目,与主持人王宁进行了一番非常对话,谈及了过往的诸多极致情形,以下为对话节录——

父亲矿难受伤

让我立志当个好医生  

为什么一直在从事极重度畸形患者的矫正工作?你选择了那个你最难解决的问题,原因到底是什么?

梁益建:

不是我要选择最难的,是最难的来了,而我又没办法拒绝。我不能拒绝他们,因为我太了解他们了。他们多半生活在边远地区,经济情况都非常差,而病特别重,拖住一家人,他们的父母都很爱他们,像我小时候生病,我老妈就跟我讲,儿子我们没钱,我们想给你看病,但妈妈没办法。

(梁益建生长在四川一个矿工家庭,一家7口都靠他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计,父亲几次受伤住院的情形,让梁益建至今难以忘怀。)非常麻烦,因为眼看着父亲的疼痛没办法处理,我父亲遇到好几次矿难,肋骨断了,没接上,胸腔都畸形了,当时要请教授会诊。我说我长大了一定要当这种有很好技术,但是又愿意给人看病、不要感觉很高(傲)的医生,那时候我就立志这辈子一定要当个好医生,为这些普通的老百姓看病。

你现在做成了你小时候,尤其是在父亲生病的时候,你渴望成为的那样的医生吗?

梁益建:

我觉得还没有。因为好医生这条路没有尽头,我必须得不停提醒我自己,我就是个普通医生。我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每一步都如临深渊,我们总是担心哪一天太忙太急的时候,跟病人解释得不够清楚。病人可能慕名而来,会让他们不舒服。

好医生是什么标准?

梁益建:

我觉得好医生就是要有做人的道德,你来到这个世上,你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然后你要有医疗道德,你要有正气,做正能量的事情。

那什么时候你才能说自己是个好医生?

梁益建:

我觉得应该让我的病人来说。

他第一例“极度”手术

考虑了一周,煎熬了八个月 

(你做第一例极重度畸形患者手术前),第一个星期在想什么,你当时有多少胜算?

梁益建:

她当时已经没有办法自主呼吸了,必须要有氧气才能活下去。她父母和我商量,你能不能给我一个希望?不论什么结果,我们都不怪你。以前,她这种130度以上的极重度畸形,在脊柱矫正领域都是手术禁忌。不是死就是瘫痪,死亡的可能性非常大。

这个需要医生承担责任,对吗?

梁益建:

对。如果她正好不幸去世了或者瘫痪了,假如她父亲那个时候要告我,我是没有办法的。最终硬着头皮,告诉患者的父母容我考虑一个星期,再做决定。

第一在想,这个手术如果我要做,我怎么做才不会让她死,才能把她留下来。然后再是考虑怎么做得更好,让她以后能活下去。我当时基本没有胜算,只是有一种爱心,只是有一种医生的责任,只是看到他们那一家人看到女儿即将要死亡的那种绝望的目光。我们想了一个办法,把这么一个超级难的手术分解成无数的小手术,最多就是我很麻烦,这个代价就是我可能每天都守在这里,直到手术做完。

(画外音:她的手术历时八个月,前后经历了四次大手术和几十次小手术。当时梁益建刚刚回国不久,还没有正式安家,为了这个手术,他索性在医院对面的小区租住了房子,不到五分钟就可以到达手术室。)

因为我们做第一次,没有经验,不停出问题,随时都在处理问题,煎熬了八个月,但是我们成功了。最大的喜悦就是,我们觉得我们在这块领域掌握了很多技术。我记得以前天坛医院有一个院士王忠诚曾经讲过一句话,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向病人学的,其实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就是从他们身上学,不断总结不断找问题,不怕出问题,出完问题马上想办法解决。

(画外音:现在这个患者已经20岁,是成都一所高校大四的学生,正是梁益建为她做的长达八个月的马拉松式手术,开启了她完全不同的人生。)

他的脊梁工程 他们的救命稻草

《感动中国》播出后,全国各地脊柱畸形患者慕名而来  

《感动中国》节目播出一周多来,成都医生梁益建的事迹不仅刷爆了成都人的朋友圈,还引起了全国各地脊柱畸形患者的极大关注。

2月8日节目播出当晚到第二天晚上,三医院就已接到700多个驼背患者及家属打来的电话。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19日,医院24小时服务中心、骨科24小时值班手机、行政办公室,接到全国各地患者及家属打来的电话4000多个。有的连咨询电话都没打就动身前往成都,希望寻求梁益建的帮助。

另外,已有骨科建立的强直性脊柱炎病患QQ群,群员从之前的不足400人猛增至1692人,足足增加了3倍。

人物记

他为无数“低头”病患开启了他们的“抬头人生”

随着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揭晓,从2月10日起,只要梁益建坐诊,尽管接近下班时间,他的诊室内外总是聚集着一大堆来自省内外等待就诊的病人。

但对于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梁益建颇为低调:“我只是个普通的小医生,这份荣誉是对我和我们团队的鼓励与鞭策。”对他而言,他最为在乎的还是病员叫他的一声“梁爸爸”。

2008年至2016年间,梁益建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达507名,其中417人已术后出院,余下90人目前正在接受治疗。尽管收治了大量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要承担巨大的手术风险,梁益建仍然用不断突破医学禁区的孜孜追求来服务患者,他为无数“低头”病患开启了他们的“抬头人生”,给予了他们有尊严的生活。

“我的努力,是让他们身体正常、心理正常,还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每天早上7时30分,年过五旬的梁益建都会准时抵达病区。一边查房了解患者恢复情况,一边弓着身子不紧不慢地调整每一颗可能影响角度的螺丝钉。每天巡房两次,除了上午的常规巡房,手术后,他总要到病房走走才能安心。“我们做的手术太难,很多都是全国罕有的,没有经验参考,有5%不可控的风险,必须要小心。”梁益建说。

打着牵引支架的脊柱畸形患者,被骨科的医护人员取了个萌萌的名字——“天线宝宝”。平日里,梁益建给“天线宝宝”们送些牛奶、鸡蛋已是常事,还掏钱为他们办迎新春联欢会,专门请音乐老师教他们唱歌,每周两次,让他们在歌声中把肺活量练起来。

除了主动求医的患者,梁益建每年会定期去贫困山区、藏区义诊,还利用节假日自驾深入贫困山区、藏区寻访病人。通过定期义诊和节假日自驾,梁益建不断筛查出需要接受治疗的病人。患者多数来自于农村和落后地区,这意味着治疗费用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都有很大压力。为了帮经济困难的患者减轻负担,他主动为家庭困难的患者节约费用,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支持下,一张普通病床床位费仅10元/天,仅床位费就为患者节约费用达700万。

梁益建还积极联系公益基金筹集治疗费用,据统计,2013年11月至今,公益基金会已累计对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共149名患者提供捐助达558.8万元人民币。据不完全统计,梁益建已带动超过2000万的社会投入帮助患者完成治疗。梁益建说:“我的努力,是让他们身体正常、心理正常,还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因为有那么多人默默地帮助了他们!”

他严苛的手术标准,是想要让患者感到自己不再是残疾人  

三医院骨科医务人员,都知道梁益建的三大爱好,“治驼背、打太极、喝茶”。谈起这三大爱好,梁益建毫不隐讳,“我每天都在凌晨打太极,我们经常手术七八个小时,打太极是我锻炼体力的最好方式。”

但梁益建的严格,也是科室里出了名的。为治疗脊柱畸形患者,骨科成立了多学科协作治疗组,骨科、呼吸、神经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医生都是成员。人称“大师兄”的胡正军从2008年就跟着梁益建学习,“主任要求我们晚上12点再睡觉,多一点时间看文献。”

梁益建本人更是身体力行,常常晚上7点之后带着病人的片子回家研究。不仅如此,他对其手术标准也非常严苛——患者要达到“三平一正一改变”。“三平”是指背平、肩平、胯平,站在人前大家看不出他曾是脊柱畸形患者;“一正”是指血气功能正常,血里的二氧化碳浓度、氧浓度都是正常;“一改变”就是肺功能的改变。“在国内外行业里,对于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来说,一般提倡的是只处理并发症,不做矫形。”梁益建表示,要达到这个标准其实是很难的,而他们提的这个标准,是想要让患者感到自己不再是残疾人,未来可以拥有更好的生活。

据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介绍,目前梁益建在治疗病例上已经囊括脊柱畸形的所有类型,突破了国际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三大禁区: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柱畸形和合并心肺功能衰竭。(记者 王蕾)

四川在线泸州新闻热线:0830-3776680,微信:【发现泸州】,投稿QQ:115130544@qq.com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