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四川谐剧创始人王永梭 江安走出的“东方卓别林”

http://www.scol.com.cn  (2017-04-10 16:55:39)  来源:华西城市读本  
编辑:庞山岚  

大师点拨 小品荣升谐剧

为欢迎新学员,江安国立剧专特地为新生举行一次迎新联欢晚会,每个班都需要准备一个节目。王永梭自告奋勇,再次演出自己的原创小品“拉杂戏”《卖膏药》。

在演出中,王永梭尽心表演,展现了表演功底和惊人的艺术天赋,老师和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掌声、笑声此起彼伏。演出结束后,获得了校长余上沅,教务主任曹禺,校长助理吴祖光,戏剧大师洪深、黄佐临、焦菊隐、陈白尘、应云卫等人的高度赞赏。曹禺说:“其实这就是白描。”洪深说:“此戏幽默诙谐,很好地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但叫‘拉杂戏’名称不雅。”经过“大师”点拨,王永梭受益匪浅,在恩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将“拉杂戏”正式改名为“谐剧”。谐剧由此诞生。

随后,在江安国立剧专学习的日子里,王永梭更是受到了恩师们的殷切关照。

由于生活条件艰苦,王永梭和同学谢晋等人经常去老师们家“混饭吃”。校长余上沅对人和蔼亲切,对学生友好,他家成了王永梭和谢晋等学生充饥首选之地。同时,学校时任训导主任张炳君是江安县的开明士绅,也很关爱学生,经常请穷学生们吃饭,王永梭由此与他结下了深厚友谊。

戏剧大师洪深对学生们要求一向严格。有一次排练时,洪深见王永梭精神萎靡、无心表演,便对他大发雷霆,但王永梭坚持排练,最后因体力不支昏倒在地。洪深深究缘由,才得知王永梭带病排练。“为什么不去看病?”洪深很着急地问。“没钱。”王永梭虚弱的回答。洪深听后,含着眼泪,默默地从口袋里掏出原本不多的钱,全部交给王永梭,让他快去看病。

物品换戏 贫困学生后盾

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国立剧专的学生们一顿能吃一碗白米饭都是非常奢侈的事。王永梭在学校里生活极其艰苦,贫困家庭出生的他全靠勤工俭学来完成学业。

为了解决贫困学生的吃饭问题,剧专经常组织各类表演,让当地老百姓“物品”换戏。每当国立剧专有演出,当地老百姓便提着自家的红薯、玉米、蔬菜、鸡蛋,一些富绅人家还拿着鸡、鱼、肉等物品,换取艺术上的享受。对于剧专的学生来说,老百姓带来的丰富物品,感觉就像过年一样。每一次演出,全体师生都特别高兴。在那个信息封闭的时代,这种凭物看戏的方法极大地丰富了当地老百姓枯燥的精神生活。

艰难困苦的生活,磨练了年轻王永梭坚强的意志,更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先后创作演出《扒手》《黄巡官》《赶汽车》《开会》《喝酒》等一大批谐剧,并被海外媒体赞誉为“东方卓别林”。新中国成立后,王永梭又创作演出《在火车上》《打百分》《结婚》《自来水龙头》等剧目。其弟子沈伐、凌宗魁、涂太中、景雯等人,成为活跃在巴蜀舞台上,深受市民喜爱的喜剧明星。

“江安,是我的第二故乡!”1985年10月,王永梭回江安的时候说,江安的老百姓淳朴可亲,抗战时期在江安国立剧专求学的几年,是他艺术人生真正的起点,特别是江安人民对剧专师生无私的关心和厚爱让他终生难忘。(林星廷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田富友 伍雪梅 实习生 陈杨 图片由张毅提供)

四川在线泸州新闻热线:0830-3776680,微信:【发现泸州】,投稿QQ:115130544@qq.com

首页上一页12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