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县:村小有头“老黄牛”,学生有个“朱爸爸”

2017-02-09 17:20:0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庞山岚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王鑫 徐显强 朱茂)乌蒙山,这片广袤而贫瘠的土地,始终离不开老黄牛的辛勤耕耘。因此,“老黄牛”是乌蒙山人心中生命不息、创美不止的精神化身。在距离县城102公里的兴隆村小,有位身材瘦弱的教师朱洪远,就被乡邻四野誉为“老黄牛”。

朱洪远——古蔺县石宝镇兴隆村级小学负责人,四川省优秀教师、市优秀骨干教师。1986年,他从师范校毕业分配到这里,第二年,成为这间村小的负责人,一干就是30年。

到来之初,学校条件简陋,犹如“成年破庙”。而今,这里楼房耸立、四季花香,成为全县硬件条件最好的村小。当地老百姓都说,这所乡村靓丽校,是朱洪远这头“老黄牛”“拉”出来的。

“朱爸爸,你怎么还不睡呀!”

“朱爸爸,我都睡一觉醒了,你怎么还不睡呀!”凌晨快1点了,六(2)班的朱钦波上厕所回来,看到朱洪远熟悉的身影还停留在幼儿班男生寝室外,惊讶地问道。“嘘,小点儿声,我看看徐铁的被子掀开没有。”朱洪远摆摆手,压低声音说,你快去睡,别着凉了。说着,“朱爸爸”向每晚“三查”的最后一站——204男生寝室走去,这是朱洪远每晚的“必修课”。

大山深处的兴隆村,八成以上青壮年长年累月外出务工,儿童留守现象十分普遍。兴隆村小作为一所边远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目前在校生595人,留守住校生就有408人。

2011年秋期开学,首批76名留守儿童住进了兴隆小学。“要改变现状,只有让这些孩子上寄宿学校,由老师去关心和帮助他们。”朱洪远这样认为。

那段日子,朱洪远白天一节课不少,晚上还要照顾住宿生。学生们偶有发热头痛,他奔跑在村卫生室与学校之间。特别是幼儿班的娃儿们,洗脸洗衣,都由他包办,有的孩子哭鼻子,他背背哄哄,直到他们甜甜地入睡。

时间一久,孩子们索性叫他“朱爸爸”。从那时起,“朱爸爸”这个称呼就在学生中间叫响了。睡前检查洗漱准备、睡时检查安全入住、睡后检查被盖情况,这一晚“三查”,朱洪远坚持至今。当时,女生无人照顾,他软说硬磨,最终让妻子也放下农活,当起了住校学生的后勤服务员。

有老师回忆起朱洪远一天的工作:清晨6点,他第一个站在操场上,检查场地是否可以出操。然后,在40分钟的洗漱时间里,与值周教师一道,把手脚不便的学生照顾完后,再逐个帮助幼儿园的孩子穿衣洗脸。下午放学至晚餐时段,大部分住宿生根据爱好参加篮球、棋类、书法等兴趣小组。这期间,朱洪远穿梭在各活动小组之间,一会儿当教练,一会儿负责书法指导……

“这些年,朱洪远自掏腰包添补体育用品、书法用纸等不下5000元。为了改善食宿条件,他四处奔波,争取热水设备、床铺用品和米面油等,总金额在20万元以上,但他从未报销过一分钱的差旅费。”据学校负责后勤的邹前进老师介绍,为了让孩子们看上电视,朱洪远把家里唯一的电视机搬到了学校活动室。怕幼儿园的小娃娃冷,他将家里的“回风炉”无偿捐了出来。

每顿开餐前40分钟,朱洪远总是如期而至食堂,“陪同”师傅们烧菜打饭,为的是让孩子们吃饱、吃好……

“三次改建,他打造全县硬件条件最好的村小”

“30年来,兴隆小学进行了三次大的改建,每一次,朱洪远都亲历亲为。”兴隆村老村长李天佑是这几次修建的见证者。

第一次是1989年,“破庙”改成砖木结构房。当时公路不通,为了节省运费,所需大部分木材和砖瓦,是朱洪远带着高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义务肩挑背扛回来的。当时他肩上磨出的厚厚老茧,印痕至今清晰可见;搬“大梁”时扭伤的腰部,落下的顽疾,成了终身的“天气预报”。

“最危险的是1999年,那是学校第二次大改建,将原有教室拆除,修成三层钢混大楼。当时,打地基炸石头时出现哑炮,这个隐患一刻不排除,工程停滞不说,伤亡事故随时可能发生。出现问题后,没有排爆专业人员,我冒死去撬炮,成功排危后,我手抖了一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朱洪远仍然心有余悸。

2007年开始,通过朱洪远数次向上级打报告、跑项目,先后争取到建设资金300余万元扩建学校。

工程开工后,朱洪远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程监管中。“朱老师比有证的监理还严,他跟工人住在一起,晚上看守建材,白天就‘盯梢’,节假日也如此。我们被责令整改的次数记不清了,反工就有十四回。”包工头朱老二说,凡是涉及工程质量的问题,朱洪远“六亲不认”。

“有人说,协调建设用地时,为了解决坟墓搬迁问题,你曾给人磕过头?”面对提问,朱洪远红了脸,没有回答。

学校改建之后,朱洪远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增添教学设备。由于学校经费紧张,人手又少,各种修修补补的杂活,他自己便免费承担起来。热水设备坏了,他去检修;停电了,他去发电;电灯不亮了,他去检查线路;水龙头松了,他去拧紧;厕所堵了,他不嫌脏臭去疏通……

第三次扩建后,兴隆小学在朱洪远的带领下完成“逆袭”,成为全县硬件条件最好的村小。

“老黄牛,你该歇歇了!”

学校变了。顶上了“全县最好”的光环,朱洪远还不满足。他有一块心病——由于资金紧张,校园绿化没有跟上。

于是,他首先把自家门前的三株“白果树”免费移到了学校。兴隆小学的老师说,朱老师才是真正的“园丁”,学校绿化,没有花费一分钱,全靠他“化缘”完成,一草一木的浇灌、施肥、修剪,他都是“亲自操刀”。

2014年清明节,朱洪远亲自到泸县苗圃基地低价选购了几棵雪松运回学校,在搬运过程中,由于用力过猛,小腹突然剧烈疼痛。经检查,是用力过猛造成了“肠漏”。

医生建议手术治疗,如果服药治疗,只能缓解,不能根治。“朱洪远又犟了一次,他说工作至今,从没因私请过一天假,先服药,等暑期再去做手术。然而暑期到了,学校修保坎,他天天去监工,手术的事又延迟了。这个事,他不准我跟别人说。”朱洪远的妻子严秀芳说。

赵洪卫比谁都明白,这些年,朱洪远让学校变好了,但自家依然是七十年代的破瓦房;他把队伍带好了,整个学校的老师团结得像“一家人”;他为留守儿童付出的太多太多,自己的孩子们却成为了“留守儿童 ”。

“‘老黄牛’,你该歇歇了!明天,中心校派人陪你到泸州医学院做手术。”赵洪卫用近乎命令的口气对朱洪远说。

“还是等等吧,这些天还有事儿要忙呢!”说完,拿起住校生点名册,“老黄牛”再次走向了那片自己难离的“热土”……

四川在线泸州新闻热线:0830-3776680,微信:【发现泸州】,投稿QQ:115130544@qq.com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