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县易地扶贫搬迁打造“四得”民心工程

2016-12-12 15:08:0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周洁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刘军)合江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渝黔结合部,幅员面积2414平方公里,辖27个乡镇,总人口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6.4万人,贫困人口22686户68813人。“十三五”期间,合江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052户6875人。按照“统一布置、统筹推进、统一标准”的原则,三年任务一次安排、两年完成。2016年,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73户3647人,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7个。目前,已建成967套,搬迁入住243户、895人。

一、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动员,创造条件,确保“搬得出”

为使贫困群众尽早搬出穷山窝,努力做到“三个搬”。一是“愿意搬”。摸清家底,掌握群众的实际搬迁需求和意愿,做好政策宣传和思想动员。让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自愿申报,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评议、审核和公示,签订搬迁协议。二是“有钱搬”。根据搬迁群众家庭收入状况和建房成本,按不低于平均建房成本70%的要求,合理制定住房建设补助标准(1人户4万元、2人户5万元、3-5人户人均2万元、6人户及以上12万元),开工建房即预拨30%的启动资金,确保搬迁农户不因建房而负债。三是“有地搬”。由国土、住建部门和乡镇、村社指导帮助搬迁农户科学选址,优先满足搬迁住房建设用地,及时办理审批手续。

二、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因户施策,简化流程,确保“建得快”

为让贫困群众早日搬进新居,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易地扶贫搬迁户、地灾搬迁户、危房户、土坯房户等对象,统一纳入搬迁盘子。依托集镇、中心村、产业基地、乡村旅游区打造7个各具特色的集中安置点。如五通镇李咀村结合当地苗族文化,规划建设感恩寨、蒙娄寨、踩山寨,配套建设芦笙广场、苗家长廊、赶年场等,打造独具风情的苗乡新寨。二是因户施策,相对集中。对于有能力、自愿建房的搬迁群众,统一提供建房户型图纸和技术标准,指导其自行建设住房;对于老弱病残、无明显劳动力的1-2人户,统一建设廉租房、公租房供其免费居住,或者统一代建后交付农户使用。同时,采取“调、聚、靠、买、托”多种形式,对分散安置户进行调整、聚靠和安插,在100米范围内形成3户及以上规模的相对集中安置。三是精简流程,控制成本。优化审批流程,开辟“绿色通道”,做到程序服从项目建设进度,提高工作效率。出台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流程、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细则等,采取随机抽取(公开摇号)方式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企业库内选择施工队伍。成立大宗物资采购组,比选确定26家建材企业和沙石、水泥、钢材等39种规格的产品价格,保障建材供应并加强价格监管。

三、严格质量安全监管,精益求精,完善配套,确保“住得好”

为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成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狠抓质量监管和配套建设。一是“质量好”。严格执行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和抗震设防标准,落实项目建设工程监理制、公告公示制和质量责任追究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机构或技术人员,对建房的选址勘察、施工技术、安全管理、竣工验收等进行全过程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二是“配套齐”。我们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规划。下达并实施安置区道路建设项目25个、51.8公里,安全饮水项目13个、415.08公里,配套建设学校3所、卫生室3个、村级活动阵地5个。同时,以社会捐赠的形式为集中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户配备电视机、床、沙发等生活用品,进一步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

四、同步跟进后续发展,产业扶持,政策保障,确保“富得了”

为让贫困群众早日“摘帽”,在搬迁的同时狠抓后续发展。一是增强产业“造血”能力。引导搬迁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荔枝、真龙柚、金钗石斛、黑山羊、林竹鸡等特色种养业。尧坝镇集中安置点将黑山羊、果蔬产业与4A级景区有机结合,发展“农旅结合”的绿色生态旅游,带动搬迁群众脱贫致富。二是提高政策“输血”功效。坚持“易地不易政策”的原则,根据搬迁贫困户实际情况,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资金扶持及土地流转力度,就地开办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吸纳搬迁农户进厂务工;持续实施低保、五保、养老保险等兜底扶贫政策;激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和生产发展。三是拓展集体“供血”途径。研究出台《关于大力扶持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鼓励和指导村集体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通过流转、承包、租赁、入股等途径,盘活存量资产,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实现“农户+村集体”双重收益。

四川在线泸州新闻热线:0830-3776680,微信:【发现泸州】,投稿QQ:115130544@qq.com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