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引领 泸州转型升级加速度

2017-11-15 09:02:0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庞山岚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记者 何流) 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落户泸州,逐步形成川滇黔渝结合部乃至全国和海外市场大数据有利发展格局;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到2020年将打造成为川滇黔渝生物医药产业投资首选地;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形成创新经验成果60项,对实现政务服务全国通办可行性提供了实践案例……这是泸州从资源枯竭型工业城市向城市功能完善、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强、宜居宜业承载力高、带动周边发展辐射能力强的区域中心城市转型的部分篇章。

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一期)投入使用

已经投入使用的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落户泸州,泸州将以建设西南云海为目标,实现大数据与政府、企业、社会民生融合提升发展。全力打造全省乃至西南地区的大数据产业中心,并逐步形成川滇黔渝结合部乃至全国和海外市场大数据有利发展格局。

泸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化和通讯发展科科长黄祖鑫介绍,产业发展方向主要是以大数据基础设施、大数据应用服务产业链两端为主,以分步式计算数据安全、数据挖掘、数据统计等产业链中间环节为辅。目前泸州市大数据发展现状主要是政务、教育、医疗、物流、企业服务等方面的大数据应用正在快速推进。

据悉,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一期)工程占地20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投资20亿元,设置12个IT机房,部署1032个机柜,具有700PB的数据存储能力。到2020年打造成为川滇黔渝结合部智慧信息中心、四川省大数据产业区域中心。

入驻企业41家 到2020年实现产值200亿元

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成立于2013年11月,规划面积21.3平方公里,城市配套4平方公里,产业聚集区17.3平方公里,按照“高端规划、差异发展、产城一体”发展战略,现已发展成为四川省药械第三方物流配送试点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示范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医药产业园区。

目前园区入驻企业41家,2017年实现产值100亿元,初步形成以科瑞德为主的化药区,以步长制药为主的生物制药区,以西蜀九锦为主的中药及保化区,以维思达、阿斯特为主的医疗器械四大产业区。

据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党工委副书记李孝伦介绍,园区秉承发展为先,重点围绕“基础设施”、生产和生活配套三大能力建设,目前已形成4平方公里产业区、4平方公里生活配套区、8000平方米公共平台、大学科技园、3万平方米中试孵化器、20万平方米加速器,已初步形成医药产业聚集区。下步将重点围绕优化服务环境、完善平台载体和资本市场体系,打造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环境。到2020年,新引进项目50个,实现产值200亿元,税收20亿元,上市企业5家以上,打造成为川滇黔渝生物医药产业投资首选地。

半年,形成创新经验成果60项

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挂牌成立半年来,形成创新经验成果60项,其中全国首创11项,诸多制度创新具有突破性意义。截止目前,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新增注册企业2787家、注册资本195.9亿元。10月9日,川南临港片区24小时自助银税服务厅正式建立运行,不仅打破了传统纳税服务工作的时间限制,解决了有限的办税时间与日益增长的办税需求之间的矛盾,而且顺应了“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有效降低纳税人成本,将便民服务推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川南临港片区是国内首个落地实现跨区域政务服务协同互办的自贸片区,借助自贸区平台,与沿海区域、周边区域达成合作协议,形成集成式创新经验、营造便利化营商环境、创建体验式政务服务、构建样本式异地互办模式,使得外地投资者“一次都不用跑”在本地即可完成商事登记,对实现政务服务全国互通互办提供了实践案例。

据悉,泸州市奥德驰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在南沙办理异地登记注册,只用了短短5个工作日就领到营业执照,未来力争借助互联网技术将异地办理时限缩短至1个工作日。目前,川南临港片区已与天津滨海新区,河南开封,湖北襄阳,贵州遵义,广州市南沙区,四川乐山、眉山、凉山、攀枝花、雅安、资阳、自贡签署合作协议,与各地确定政务服务直通互办合作内容;正在推进“一窗受理、一表申报、一章办结”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建设,通过“互联网+”模式,在异地开设行政审批申报端口,实现异地网上直接审核、颁发电子证照、打印纸质证照。

泸州既是资源枯竭城市,也是老工业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迫在眉睫。通过科技引领,推动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型,推动高端产业发展。重要的体现,在这十年特别是近五年,推动了泸州的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智能终端等产业在泸州落地并初见成效。泸州市科学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李高和介绍,泸州重点打造了泸州高新区,并成为国家级高新区,同时在推动高新区发展的过程中,依托泸州港,推动了自贸区的建设,并成为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在开放合作中,通过与西南医科大、泸职院等当地高校的广泛合作,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在泸州就地实现转化;另一方面泸州推动往外走,与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开展科技服务,使这些高校的科研机构、研发中心到泸州落地,并带着他们的科研成果来泸州转化,形成泸州的优质产业。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