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群众的声音 泸州真正成为百姓的“舞台”

2017-12-13 12:51:2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庞山岚

——泸州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十年之民生改善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记者 何流 张静) “以前办社保来来回回要半天时间,现在半小时就搞定了。”、“这几年变化特别大,我退休了也可以有场地学舞蹈,还是免费的,真正的是百姓的舞台。”、“临时救助真的很及时,让我更有活下去的信心了。”11月9日记者走访了泸州市人社局、泸州市民政局以及泸州市文体广局,在各部门的带领下切实倾听群众的声音,见证近十年来泸州在改善民生方面的历程。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以前我们办社保要跑银行,然后还要到区上才能办理,来来回回半天的时间。现在方便多了,直接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各项业务,半个小时就搞定。”正在胡市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咨询业务的田洪平说。

“这个‘社社通’水泥路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要买东西走路半小时都到不了大同街上,下雨更是没法走,现在通水泥路了安逸多了,几分钟就能到街上。”泸县嘉明镇大同村10社村民许庶安说。

在胡市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便民服务大厅内的电子显示屏、触摸式查询一体机、EPOS机、社保卡读卡器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还提供免费wifi上网服务;在泸县嘉明镇大同村10社的一个十字路口,呈现在眼前的是以前修的一条3.5米宽和一条新修的4.5米宽的水泥路。泸县嘉明镇大同村村主任胡锡银介绍,“社社通”水泥路给大同村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出行上,今年土地流转500余亩用于刘氏泡菜的种植基地,带动村民就近就业。

半小时到几分钟、12小时到半小时,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和“社社通”水泥路仅仅是泸州市就业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转型的一个缩影。“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就是促进泸州经济转型发展、保障城乡居民和广大劳动者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泸州市人社局副局长黄大立介绍。近年来泸州市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标准化建设,不断推动人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

完善公共文化体系 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现在这几年的变化特别大,特别是江阳艺术宫免费的舞蹈培训班,真正的是百姓舞台,让我退休以后有一个健身锻炼的好去处……”68岁的杨必柔一直喜欢舞蹈,但是退休以后却因找不到合适的健身场地而苦恼了一阵子,如今的江阳艺术宫免费的舞蹈培训班让她可以继续舞蹈梦。近年来泸州市体育文化设施在数量、面积、质量及功能等方面,都取得较大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机制进一步健全,建成了市属体育馆白招牌体育场、城北体育馆、奥体公园主体育场3个,推出了“醉美泸州•百姓舞台”、“三馆一站两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还引进国内外经典剧目,国际赛事等齐聚泸州。

“以‘醉美泸州•百姓舞台’为代表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戏看,极大的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泸州市文体广局副局长王丽莎介绍说。

据悉“醉美泸州•百姓舞台”,坚持“政府搭台,百姓唱戏”,让群众成为主角,带动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蓬勃开展,走出一条“小成本,唱大戏”的城乡群众文化新路子,每年演出达到48次以上,观众近4万人,使泸州真正成为一个百姓的舞台。

加大社会救助力度 “临时救助”暖人心

59岁的鄢一帆,6年里经历了55次的住院治疗,一天就要花费将近1000元的费用;2015年由重症肾病转为尿毒症,每周三次的透析每次费用是850元。一系列的治疗费用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入不敷出。在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之后,社会救助让这个家庭有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特别是临时救助真的很及时,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送来温暖,让我更有活下去的信心了。”鄢一帆说。据悉,自2015年起,泸州市全面开展了临时救助工作,将扶贫对象中的特殊困难群体及时纳入急难救助范围,缓解其临时性生活困难。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一项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据了解,泸州市在社会救助方面狠下功夫,截止2017年10月,全市保障城市低保26669人,人均救助397元;农村低保保障178226人,人均救助177元。目前出台了“低保兜底一批”、“医疗扶持一批”、“零支付”等一系列政策,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救助形式灵活多样。

泸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彭光磊介绍,现在每年有超过5个亿的资金用于社会救助,每年有50万人(次)的特殊困难群体可以得到及时有效救助。在社会福利提升上,2014 年以来,市上下达养老建设用地指标800余亩,并投入4个多亿专项资金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在福利院的设施还有环境都比以前好多了,每天还可以在阳台上晒晒太阳,房间也宽敞。”今年82岁的王前芳老人已经到泸州市社会福利院5年了,可以说福利院几年来的变化她都亲身经历。据悉,目前全市已运行各类养老机构和组织900余个,开发养老床位3万多张,并已初步构建起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模式。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