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十年 泸州生态文明建设迈入全新境界

2017-12-14 12:05:3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庞山岚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记者 蔡惠兰)  转型十年来,泸州坚定不移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了泸州生态文明建设迈入全新境界。

远方飞来泸州“做客”的红嘴鸥

 

坚守保护线 共谱山水画

转型十年来,泸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着力改善环境质量,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记者了解到,“十二五”以来,泸州市环境保护局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全市共削减化学需氧量20069吨、氨氮1608吨、二氧化硫48373吨、氮氧化物21717吨。PM10从2007年118微克/立方米降至今年11月77微克/立方米,PM2.5从2014年65微克/立方米降至今年11月50微克/立方米。以节能减排倒逼结构调整,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成为发展的现实选择。

据泸州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罗波介绍,为进一步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加大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改,永宁河、赤水河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标准,长江干流由Ⅲ类水质改善为Ⅱ类水质,为长江下游地区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

近十年来,泸州市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治理与保护力度,市环境保护局深入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2010年至今,已建成9个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8.13吨;对126个村庄实施了环境连片整治,建成投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90余个,总处理能力达5.16万吨/日;完成了100余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

向绿色要发展,以转型谋突破。“十二五”以来,生态修复取得初步成效,古蔺县石屏镇工矿污染土壤修复治理项目示范工程成为全省第一个土壤修复示范项目。泸州市环境保护局将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完善,助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为生态泸州、美丽泸州作出努力。

智能管控 有效遏制扬尘污染源

为有效遏制施工扬尘和道路扬尘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2017年5月,龙马潭区建设了泸州市第一个扬尘智能管控一体化云平台,主要针对重点建筑工地、道路、渣场等扬尘污染源建立在线监控。记者了解到,截至2017年10月,在网监控设备13台,其中工地监测点位5个,道路监测点位3个,渣场监测点位2个,搅拌站监测点位2个,废弃物燃烧监控点位1个。扬尘监控设备上线以后,商混企业也随即加装了洒水降尘装置,工地施工降尘措施更加到位,如国豪商砼搅拌站在车辆通行道路边侧加装了喷淋装置,酒城国际工地对以往未进行覆盖的裸露地面进行了遮盖等措施。

龙马潭区环境保护局局长许多才告诉记者,监控平台和数据由第三方维修、提供,龙马潭区环保局牵头建设,区住建局、区城管局等部门共用平台龙马潭区环保局、城乡建委、市政等多部门共用平台,针对扬尘污染源开展联合管控行动。自2017年5月至10月平台共提供扬尘污染管控分析报告26份,对龙马潭环保局把握龙马潭区扬尘污染的趋势、规律和特征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技术支撑。

在龙马潭区一房产工地,许多才介绍了扬尘智能监控平台的应用,并表示:“2018年,龙马潭环保局计划将扬尘智能监控平台升级为“环境监测、溯源与管控智能协同平台”,扩大监控范围、污染种类,增加大数据分析功能,面向全区提供空气质量精准预报预警、污染溯源分析和污染智能管控等应用,更好地支撑我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深度融合 转型发展为生命护航

上大压小、关停并转等一系列淘汰落后产能的举措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助推生态快速恢复。泸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以整顿关闭和提升企业产能打造“五化”企业为工作重点,集中关闭小、散、乱、差非煤矿山企业181个。同时,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予以淘汰、关闭、转产,全市共关闭资源竭枯及高硫煤质煤矿企业127家,淘汰落后产能910万吨,一大批关闭矿井、废弃工矿地生态植被得以迅速恢复,绿水青山回归,区域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记者到已关闭的泸县108梯矿石厂了解到,108梯矿石厂在生产时年产三万吨石灰石,已于2013年关闭并恢复地貌,泸县以前有86个矿石厂,现只保留了43个规模、安全生态都达国家标准的矿石厂,厂房恢复地貌后供给当地村民种养殖。附近村民陈安芳高兴地说:“以前108梯矿石厂在生产的时候,大货车进出拉货灰尘很重,嗓音也大,更担心出安全事故,后来关闭了,安静了,环境也恢复民原来的面貌,我们还分到两亩地进行种养殖,种些玉米、红萝卜、豌豆等供自己吃,剩余的还可以喂猪。”

泸县安监局局长杨成告诉记者:“关闭这一批小矿山,在化解过剩产能调整能源产业结构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周边老百姓的安全。”

泸州全力推动安全发展,深度融合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为转型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活力和生命力,为建设幸福、安全、美丽泸州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走生态绿色发展新路子

泸州地处长江上游,既是全省生态建设的核心地区、生物多样性富集区、长江上游重点水源涵养区,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自然灾害多发区。

转型十年来,泸州市林业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新一轮绿化泸州行动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快推进生态建设,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走出了一条生态惠民、产业富民、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记者了解到,通过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全市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覆盖率三增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2006-2016年,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由760.8万亩增加到837万亩,活立木总蓄积由2300万m3增加到3049万m3,森林覆盖率由38.4%上升到50.2%。泸州市林业局机关党委书记罗文庆告诉记者,我市先后荣获“全省天然林保护工程先进集体”“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先进集体”和“全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先进集体”“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涌现了一批“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四川省绿化模范单位”和“四川省绿化示范村”,人居环境得以明显改善,水土流失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森林资源生态效益逐步发挥了出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泸州大地的现实写照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不仅使城市环境得到有力改善,也推动了全市林业产业发展,竹产业、林果业、林下种养殖业、种苗花卉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蓬勃发展。2016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192.4亿元,实现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953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泸州大地生动的现实写照。

“以前我们的地在山顶上,以种玉米为主,但收成一直都不好,实施了退耕还林后,政府大力补助,我们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活的环境也变好了,到处是绿水青山的。”正东镇村民说道。

位于叙永县东南面的正东镇,距县城17公里,幅员面积123.4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3.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属汉、苗、白、瑶、纳西等多民族杂居地区。记者了解到,正东镇林业资源丰富,自1999年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截止到2005年第一轮退耕还林结束,累计造林16680.1亩,其中生态林14071.1亩、经济林2609亩,现已经基本成林。农民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直接获得补助收入为4460万元,通过林下种养殖及其他方式间接获得收益2000万元。2014年度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摸底调查,全镇25度以上的坡耕地14487亩,可实施退耕还林7000余亩,2015年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6241.5亩。正东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进恒达农业公司,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退耕农户新建核桃基地6000余亩。

十年转型,十年砥砺,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带动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提升。资源枯竭城市人民的幸福指数也不断提升,群众精神足、心气顺,城市转型发展工作已经悄然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