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援助卡心坝人移民搬迁过上新生活

2017-12-13 09:17:3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庞山岚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鲁星 曾佐然) 卡心坝子——位于乡城县洞松乡热斗村海拔2780米的一块平台。2012年10月前,这里是一处无路、无水、无电、无人居住的荒地;如今,三排31座白色藏房整齐的座落在平整绿坝上,在蓝天白云映照下犹如珍珠一样璀璨。卡心坝子的变迁真正见证了泸州援助乡城帮扶队“结汉藏情 攻脱贫战 筑中国梦”的壮志豪情。

村民引水灌溉,为种植苹果作准备

“泸州来的,欢迎!欢迎!”12月12日,采访组来到卡心坝,藏族群众听说我们是来自泸州的朋友,鼓起了巴 巴掌,递来了矿泉水,摆起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发生的变化。

年老的藏族村民在村口晒冬日的暖阳,有的在打扫清洁卫生。更多的在开垦荒地,引水灌溉地块,200亩苹果基地已经初具规模。

泸州援藏队:无私帮助 村民搬出大山住新房

时光倒转到2012年。那时的热斗村位于海拔3700米的空打山上,山高路远、资源匮乏困扰着这个高原小村的经济发展,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成为这里的真实写照。

“不奢求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只想搬到条件好点的地方居住,摆脱艰苦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威胁。这是四个村居住在山里老百姓共同的愿望。”队长尼玛介绍说。

洞松乡卡心村移民搬迁点村民在建设苹果基地

省委作出省内对口帮扶藏区贫困县工作决策部署后,洞松乡热斗村面临的严峻问题引起了泸州市委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与乡城县多次调研和论证,很快形成共识:必须采取搬迁扶贫方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奠基开工那天,来自四面的藏族同胞载歌载舞,用隆重的煨桑礼俗欢迎泸州的客人,祈愿未来生活更加美好。

几年来,完成投资1200万元,建设住房及附属设施9000平方米,搬迁31户159人至卡心坝子,改造中低田200亩,修建排水渠道3公里,新建蓄水池2口蓄水4000立方米。

搬迁村民:有说不完的变化 道不尽的恩情

过上幸福的生活,卡心坝子人内心里无时不流露出对党、对国家的感恩之情,无时不期盼着明天更美好!

卡心坝新村一角

“以前住在那边山沟沟上,条件不行。搬过来后我们住的、水啊、路啊, 国家给我们弄好了,感谢国家。”村民中则说,“以前的村民都是点酥油灯照明,白天舍不得用,晚上早早就上床休息,闲暇时候除了诵经念佛,几乎没有其他娱乐活动。村子里整齐地耸立着一排排太阳能路灯,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灯、电视,一到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欢声笑语萦绕在藏房里,对新生活心满意足。”

“以前住在山顶上缺水、缺地 ,经过县委、县政府 ,泸州市委、市政府异地搬迁政策的帮助,现在终于搬下来了, 住上新房子了,过上了好日子。共产党和泸州市党委、政府的恩情一辈子都忘不了。”村民无所张追说,在搬迁户的客厅正中央墙上都挂着党中央领导人的画像,五星红旗在每户房顶上高高飘扬着,村民的脸上时刻挂满了幸福的笑容。

援助不停步:让村民搬得出住得进能发展

缺水是制约卡心人发展生产的软肋,一到旱季,庄稼地里成片干瘪的青稞小麦,收成少得可怜。大多数时候,他们只能以酥油和糌粑果腹。

晒太阳的老人

为了让村民们喝上放心水,援藏队和乡村两级班子联手,克服山高路险,严寒酷暑的恶劣条件,硬是从8公里外的高山上架设管道引来清泉水,在半山腰修建了3个共计 4000立方米的蓄水池,潺潺的泉水涌进了地里。

“我们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水喝,不但可以种庄稼,还可以浇花喂牛,以前想都不敢想。”队长尼玛难掩喜悦感叹。

“卡心坝的土壤和气候特别适合种植花生、核桃、苹果等产业。三年后苹果就将挂果,五年到达盛产期。累累硕果压满枝头,又会是一道别样的风景。”洞松乡党委副书记书记丹巴信心满满地说。

如何既使贫困群众根本出路在帮助他们将产业发展起来?“泸州市新一轮投入援建资金400万元正在建设一座装机160千瓦光伏太阳能提灌站,完全满足聚居点人蓄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曾经,这里的人们饱受恶劣自然环境的欺凌;曾经,这里的人们承受生产条件的制肘;曾经,这里的人们备受生活条件的限制。而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让昔日荆棘丛生的荒坝上,树立起一栋栋排列整齐,风格统一的漂亮藏房,在苍翠的河谷间,精致的白色藏房装点着山河,更见证着搬迁农户的幸福生活。看着干净的硬化路面,完备的便民设施,整洁的生活环境,便捷的公共服务,我们也为村民的梦想照进现实而高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