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耳日”丨科技助听打开“无声之门” 240余名患儿重返“有声世界”

2024-03-04 11:39:0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四川在线消息(泸州观察 郭慧琳 文/图)“古月胡,口天吴;双人徐,言午许。中国姓氏有很多,赵、钱、孙、李……”一首《姓氏歌》朗朗上口,孩童的朗诵在泸州市江阳区白塔广场上空回荡。3月3日,是第二十五个全国“爱耳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举办了以“科技助听 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科普宣传系列活动。

下午2点,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白塔广场为重返有声世界的患儿搭建了一个舞台,朗诵、跳舞,“耳蜗宝宝”毫不吝啬地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艺,十分自信。台下的观众看到“耳蜗宝宝”的表演,连连鼓掌,有的观众拿出手机,记录下这欢快的时刻。

“一定要勇敢面对,要更有耐心和爱心,有的词语对其他孩子来说可能一学就会,但面对‘耳蜗’宝宝来说,要反复训练,让孩子接收到我们传达的信息。”市民曾女士说。曾女士的女儿今年8岁,在其2岁时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目前在一所普通小学内就读。

“她现在和普通孩子一样,一起学习玩耍,她喜欢跳舞、画画,也让她参加了兴趣班。”曾女士看到女儿活蹦乱跳的样子,十分开心。据曾女士介绍,女儿出生时就检查出不能接收外界的声音信号,当时内心除了不可思议外,更多的是感觉“天都要塌了”。后来,经过反复检查,得到的答案依旧是“孩子听不见”。曾女士没有放弃,她认为奇迹会发生,直到在一次复诊中,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李雷激教授对她说的一句话,让她改变了认知。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李医生告诉我‘已经发生了就不要追究了,现在最重要的,是要让她听到外面的声音’。”曾女士说,“第一次听到‘人工耳蜗’时,是持怀疑的态度,过去没有听说过这项技术,更没有了解过。”

此次复查得知有“人工耳蜗”这项技术时,就在曾女士心里埋下了一粒种子,她开始关注这项技术,不断向医生咨询。经过一番心理挣扎,曾女士决定让女儿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看到女儿现在同常人一样健康长大,曾女士十分表示十分开心、欣慰。

据李雷激介绍,患儿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效果因人而异,植入年龄越小,效果越佳。即使进行人工耳蜗手术后,患儿接收到的外界的声音是有差异的,还需通过语言训练等进行康复,所以患儿的语言能力是参差不齐的。

通常听力障碍从疾病发生的先后分为先天的、后天的、突发的,从病变性质上,分为功能性聋和器质性聋。“听力障碍者通常听神经受损,要修复或恢复到原有的功能是不可能的,科技助听顾名思义是一种辅具。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也可以说是一种人造器官,通过语言处理器,把言语的声能转变成电刺激,刺激听神经对外界的感知。”李雷激说,“当听力障碍者戴上助听器也无效时,人工耳蜗是重度、极重度听力障碍者,重返有声世界的唯一的有效方法。”

自2014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开展人工耳蜗植入国家项目以来,截至目前,已成功为248位听力障碍者植入免费的人工耳蜗。据李雷激介绍,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230余名患儿均在普通学校就读。其中,有3名正在就读大学。

如何安全用耳,保护听力,预防听力下降?李雷激表示,从健康角度考虑,一般来说耳朵没有明显不适症状,无须清理耳朵内的赃物。清理不当可能造成外耳道受伤,引起病毒感染,发生外耳道乳头状瘤。平时日常生活中,应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少喝碳酸饮料等。

此外,不少人习惯长时间佩戴耳机。从理论上来说,以耳机的最大音量140分贝来计算,一个小时便可能致全聋。预防听力下降,还应减少戴耳机的时间,避免音量过大,尤其是在坐车、坐船、坐高铁等时,为了盖过周边的声音,通常人们会将耳机的声音会调得更大,无疑会对听神经造成损伤,所以不建议在乘坐交通工具时佩戴耳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