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50后乡村教师 扎根合江榕右乡山区40年

2019-04-18 17:41:0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冯岚 范婷婷 记者 周梦颖) “那个时候教学楼都是土墙,教师的办公楼是木楼,学生教室都是坑坑洼洼的……”张小平回忆说。4月18日清晨,上课铃响,教室里孩子们正安静的坐在座位上,等待张小平教新的汉字。

今年将满60岁的张小平,是合江县榕右乡人,也是榕右乡中心小学校的语文老师,从18岁在榕山中学高中毕业起,他就一直留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在山区任教40年的他,回忆起曾经所站立的那三尺高的泥地讲台,到现在砌成的一块块瓷砖地,心里不禁感慨起这几十年间的变化。

张小平正在上语文课

80年代基础设施、教研条件等及其欠缺

一人担任4门科目老师

喝水都成问题

1980年6月,张小平当时在合江县榕右乡万宝联小代课,刚刚走出高中校门的张小平需同时担任语文、数学、美术、体育等科目的科任老师,全校9个老师要承担起400多个学生的教学任务,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是仅有的教学工具。

“以前老师喝水,要下一个很陡的坡搬上来才得行,夏天没有水源,还要从河沟挑水喝” 张小平说,由于教学环境艰苦,很多老师一来就想走,即使暂时留下来了,也都在想尽办法往城市调动。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学生活动场所、教研条件等及其欠缺,教师留不住,学生学不好,在当时是整个山区学校的现状。张小平表示,教学用品只有一块木料做的黑板,缝隙很宽,字都不好写。

据张小平回忆,“全面改薄”工作启动后,合江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全面改善全县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后来榕右乡中心小学校也搬迁了,告别曾经的简陋的办学条件,从那个时候起,张小平眼见着教室里的教学工具逐步增加,平整的操场成了孩子们下课、放学最喜欢的地方,图书室丰富的书籍让山区里的孩子了解了更广阔的世界。

张小平正在辅导学生

四十多年教学生涯

工资从34元到5000元

教出一名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合江大力推进农村校舍安全、餐饮工程、教师周转房项目建设,做到精准扶弱,让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到均衡教育发展的成果,在合江,近5年就累积投入教育资金183117.8万元,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大学的全覆盖资助体系,不让一个贫困学子上不起学。直到2018年,合江兑现了各项教育资助资金约2545万元,惠及贫困学生达45223人次。

“80年代,每个月工资是34元,现在每月工资加上各种补助有5000多元”张小平说。

在张小平四十多年教学生涯中,最骄傲的,就是自己曾经带的班级走出了一位硕士研究生。

“人家说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确实如此” 张小平笑着说。

这些年来,合江县始终坚持把教育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扶贫开发的治本之策,加大对教育领域特别是山区教育事业的各项投入。曾经的泥瓦房变成了全封闭的校园,教学器材从一根粉笔升级成了现代多媒体设备,山里教师逐渐“下得去、留得住”,乡村教育“短板”不断补齐。

在教学环境和师资水平上,山区教育也逐渐向城区中心院校靠拢,为了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县教育体育局不断鼓励各级各类骨干教师主动服务于农村教学。同时,随着成效教育的不断均衡化发展,教师群体的择业意向也发生了变化,山区教师队伍素质一步步提高。

榕右乡中心小学校的教室

张小平说:“现在有专职的音乐老师、英语老师、体育老师,还有专职的多媒体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老师能够安心在这儿教书,学生可以安心在这儿读书,所以学生的成绩提高得很快。”

四川理工大学毕业的邱禹是2018年来到榕右乡中心小学校的,虽然教学地点偏远,但是交通条件的完善已经让回家不再难,在这里,她感受到了山区孩子对教育的渴望。和前辈张小平一样,她决定留下来,幸运的是,现在所处的教学环境已经比几十年前好太多,让她更有勇气扎根基层,教育好学生。

今年11月份即将退休的他,表示退休后会回去带自己的两个孙子,辅导自己孙子的功课,“希望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来这里贡献自己的教育力量,尽管自己已从一个年轻小伙变成了中年大叔,但合江乡村教育正值青春年华”张小平说。

合江县榕右乡中心校于1937年秋诞生。时值抗日战争爆发,有进步人士顺应时代潮流设立私立学校,立名为进步小学。后1940年秋改制改名为榕右乡中心小学校。建校80年来,榕小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村教育小作坊,发展到今天拥有600余名学生、30余名教职工、占地15余亩的集初中、小学为一体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已建成市级文明单位、市绿色学校、市级中小学实验教学“三开”和“三开放”先进集体、县级教育系统宣传工作先进集体。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