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丨现代医药产业加速崛起的“泸州路径”:迎“疫”而上 进击“蓝海”

2020-04-14 15:29:4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阮长安

泸州观察 郭荞璐 川报观察记者 魏冯

4月13日,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四川科瑞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6条生产线正全力运转,如今产量恢复正常,产值已破1亿元。

同一时间,四川赋智赛尔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研究员们正在研究某一个课题,如何提升免疫力成为现阶段关注重点。

正在建设中的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产城融合项目,建成后可入住专家人才1000余人。(郭荞璐 摄)

一家新的泸州医疗器械职业学院、一座泸州康复辅助器具特色产业园,也将先后拔地而起。

就在今年年初,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0年要加快发展现代医药产业,着力构建中药、化学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医药衍生和配套产业五大产业链。启动建设康复辅助器具特色产业园,打造医药研发及产业化生态集群。

疫考之后,泸州现代医药产业现状如何?“元气”是否已恢复?川报泸州全媒体中心记者进行调查走访。

产业现状

全线复工复产,5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4月13日,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内,四川科瑞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瑞德)的生产车间里,胶囊、片剂、冻干粉针剂、水针剂、抗肿瘤固体制剂和中药提取6条不同的生产线正在全力运转,药品一瓶接一瓶地排队产出,流水线上的工人们熟练地将其装进纸盒,再装箱打捆送出。

自2月复工的科瑞德,如今生产线全线复工,生产药品约8800箱,能日产200箱左右。截至目前,今年的产值为1.4亿。“生产基本上恢复了,产量和以前差不多。”科瑞德副总监曾德兵表示。

在泸州,不仅药品生产车间复工了,大批扩建的药品生产厂房也在复工。

4月9日,泸州市江阳区轻工业园区内的一处工地上,三台塔吊有序摆动,下方在建的楼顶上,不少工人正在垒砖砌墙。这是四川天植中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建厂房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60亩,主要用于免煎颗粒、扩大生产线等建设。

据公司总经理助理胡媛媛介绍,该项目于2月29日复工,每天都有将近160名工人在进行建设,预计在4月底主体完工,计划10月初实现投产。“投产后,一期产值能达3亿元以上,解决300人就业问题,未来三五年内,这里将成为西南地区最大道地药材服务商。”

目前,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投产企业全部复产,在建重点项目已全部复工,累计返岗2000余人,园区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工作有序推进。

“疫情以来,对医药行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都带来影响,企业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徐友群介绍,政府部门先后出台《泸县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设立总规模5000万元扶持资金,重点对生物医药、化学药、中药、院内制剂、医疗器械和保化品等领域的项目提供支持。园区也把联系走访服务企业作为常态化工作开展,为企业量身定做“服务包”,解决要素保障、产品报批注册、资金保障、人才引进等问题。

发展制约

疫考之下,产品销售难,高端人才缺口被“撕”得更大

“现在的核心难点,就在销售上。”曾德兵说,截至3月15日,今年1至3月科瑞德的销售总额为8000多万元,相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正常情况下,我们去年年底,仅一个月的销售额都是3、4000万元。而我们3月上旬的开票,才只开了700多万。”曾德兵说,2020年销售目标定的是4.1亿元,受疫情影响,这个目标完成的难度很大。到3月底,科瑞德今年的销售额实现破亿,但同比仍有小幅下滑。

曾德兵认为,销售额的下降,是疫情带来的最直观的影响。目前,科瑞德的医药产品面向医院,辐射全国除台湾、香港、澳门外的30多个省份及地区。“销售工作很难展开,一方面,500多人销售团队大多都是居家办公,而且也进不去医院,无法和医生当面沟通;另一方面,物流不够畅通,各个省份、地区之间的交通管控还没有完全取消,尤其像湖北武汉,它又是全国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曾德兵说,目前只能搞点网上学术研讨会,但没什么效果,还是要面对面地交流才见效。

四川维思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医疗器械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型企业。(郭荞璐 摄)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现阶段不仅面临着疫情下销售难的问题,还面临着高端人才缺口加剧的挑战。四川维思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公司办公室主任唐敏坦诚,她所在公司从事医疗器械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然而,“医疗器械行业是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高技术产业,这个行业对专业素养的要求比较高,老实说在泸州及周边地区都不好招到人。”

疫情下,泸州医药产业高端人才的缺口被“撕”得更大。唐敏表示:“我们之前联系了湖北省的一些专业人员,希望他们能尽快过来入职,但是受疫情影响,我们这边的有些工作在进度上也跟着滞后了。”

由于缺人,科瑞德的新药研发也被迫放慢了进程。据公司副总监曾德兵介绍,该公司正在和印度的专家一起研发三个品种的新药,有抗焦虑、镇痛等作用。但由于疫情,印度的专家目前无法来到中国,双方只能通过网络交流,研发的进度受到影响。

目前,泸州正在努力破解高端人才困局。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与四川大学、陆军军医大学、上海药物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聚集川渝地区百所医药高校及研发机构资源,创立川渝医药行业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此外,园区还引进了梅其炳、姜和等知名教授90余人,成熟科研项目10余个,创建科研机构8所。

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一个用地面积75.77亩的项目正在建设打造中。徐友群介绍,这是产城融合重点项目的一期工程,是专门建设的专家人才公寓,建成后可入住专家人才1000余人。此外,还有入园补助、专家补助、个税等实在的资金扶持,以及安家费、子女入学、家属安置等激励政策。

危中有机

“抗疫”催动,提高免疫力、中医药养生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疫情之下,虽然同样遭遇销售上的“滑铁卢”,也有企业从疫情的“危”中看到“机”。

4月9日,川南地区的首家细胞生物高新技术企业、四川赋智赛尔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办公大楼,一楼的展示厅、洽谈室正虚位以待,二、三楼的办公室里,十来位行政人员正在有序办公,电话声、键盘声相互交织,四楼的实验室则还全部紧紧关闭。

赋智塞尔的实验室一角。实验室目前尚未开工,预计在4月将恢复正常研究。(郭荞璐 摄)

四川赋智赛尔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姜和介绍,企业着重于各类细胞的科研研发和临床应用转化,市场推广模式主要邀请客户来实验室参观了解,再作现场展示,受疫情影响,商业活动暂时无法开展,也暂时没有订单。

“我对这种情况早有预料。”姜和并不沮丧,他说,经历过疫情后的人们,将会对身体健康、免疫力提升更为关注,这也将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姜和详细解释道,这类突发性的传染病在今后也还会出现,这次新冠病毒的重症感染者和去世的患者,多数是免疫力较低的中老年人。而企业一直在做的干细胞储存研究,其实就是想办法保存人的健康的免疫细胞,为他将来在衰老过程中出现免疫能力下降时进行补充和提升。

提高免疫力,这不仅被做细胞生物的高新技术企业视为发展契机,也给传统的中药制药企业带来福音。四川西蜀九锦现代中药有限公司生产副总赵彬对中药的前景信心满满。“经过这次疫情,有可能人们对中药的认识会更强一些,人们会更注重养生、保重身体,而对于身体的长期调养,中药肯定是第一首选。”

发展趋势

发展生物技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行业、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最大的机遇是多培养研究型人才

“像细胞技术、基因技术这些新的生物技术,会越来越多地冲击到传统的制药行业。”姜和解释道,药物干预治疗进入细胞治疗的第三纪元,第一、二纪元的化学药物和生物药物依然广泛活跃运用,但用细胞、基因办法,可以去治疗一些过去无法治疗的疾病,如神经损伤、肿瘤和遗传性疾病等。

姜和积极鼓励泸州发展生物技术。“泸州有一定基础,有专业的医科大学、医药园区。从发展上讲,我们更应该去看到一些在医药领域有细分的行业,它在未来可能会有比较快速的增长和潜力。像传统的医药产业,我们如果还是跟在成都等大城市后面去追,很难跟得上快速发展的节奏。”

在泸州,中枢神经系统用药行业、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也在蓬勃发展,泸州市医药产业发展的“蓝海”并不只有一片。

3月2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厅、泸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发文,批复同意支持建设厅市共建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科瑞德和西南医科大学共建,聚焦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产业化发展需求,将建成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研究领域的创新基地和引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窗口。

泸州医疗器械职业学院效果图

3月18日,省政府批复成立泸州医疗器械职业学院。对泸州而言,这不仅是新增一所高校,也释放了要大力发展医疗器械的信号。“人民平均寿命持续提高,人们对健康和生活品质的需求不断提升,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将成为医药产业发展最具潜力的‘蓝海’之一。”徐友群表示,2019年底,四川省财政厅等12个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推进康复辅具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泸州应牢牢抓住这次发展机遇,抢占发展先机。

目前,泸州的轮椅等康复辅具产业虽具有一定基础,却也仍存在产业链条不完整、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部分高端智能辅具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还不能掌握等问题,徐友群表示,园区将启动建设总面积1210亩的泸州康复辅助器具特色产业园,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中试基地、检验检测中心、产业孵化器。展示体验中心等关键共性平台,重点开发轮椅、制氧机、呼吸机、助听器等40余个品种。项目建成后,将打造国家康复辅助器具西南区域中心和西部现代康复辅助器具研发制造基地,助推泸州市建设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试点城市,促进泸州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成立于2013年11月,目前已入驻企业89家。(郭荞璐 摄)

“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在国内来讲算起步比较晚,但从这些年的发展来看,发展速度可观。”泸州市新药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医科大学药学院学术院长、特聘教授梅其炳表示,四川医药产业的发展和上海等地存在客观差距,暂时比不上,也没必要模仿着去追,应该走出自己的路子。

“医药产业,关键比创新,我们最大的机遇就是多培养研究型人才。”梅其炳说:“有了创新的平台和创新的人才作为基础,那么创新的内容是什么,都没关系。在这片创新的土壤里长出的‘豆苗’可能是任意品种的,但一定都是有用的‘豆苗’。”此外,梅其炳也认为,四川还有许多天然的植物、药物可以开发,这是独特的机遇。

“如果用100步来比喻医药产业发展成功的话,泸州现在已经走到了第90步。”曹德兵说,泸州的医药产业,现在正处于厚积薄发的前夜。他举例,医药行业的投入有滞后性,不可能在一两年就能见效带来产值。“见效期比其他行业长,要落地的话必须经过国家批准,不可能像其他企业一样机器放好就可以生产。”

“然而,”曹德兵话锋一转,医药产业的产品只要见效投产,效益就很显著,短时间内不会有替代品,可能过了20年、30年,产品效果都不会变。

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全力推动医药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 (郭荞璐 摄)

【新闻多一点】

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

2013年,泸州市政府印发《泸州市推进现代医药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确定了泸州市医药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为“一个园区两个平台”。“一个园区”便是同年11月成立起来的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

园区成立6年以来,入驻企业89家,其中研发平台类27家,生产型企业25家,大健康类14家,医贸流通类8家,在孵企业15家,成为四川省重点培育的专业医药园区之一。

目前,园区主要有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保化品、医贸流通四大业务版块。2019年,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完成工业总产值160.73亿元,同比增长23.6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6.03亿元,同比增长21.25%;实现净利润11.21亿元,入库税金4.10亿元。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