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四川在线消息(饶亿平 刘颖)有这样一位法官,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默默无闻地为群众办实事、献爱心、解忧愁。他就是叙永县人民法院摩尼法庭副庭长张书祥。无论是走乡进村、“家长里短”化解纠纷,还是在案件办结后当事人都会对张书祥竖上“大拇指”。
多年来的办案养成了张书祥笃思慎行的习惯,因此,在院里同事们的眼中,张书祥虽然不善言辞,但为人真诚,敬业守操。三年来,他先后获得 “调解能手”、“办案能手”等荣誉称号。
“感谢法官帮我要回了货款”
随着经济的发展,摩尼法庭的道路交通事故、买卖合同纠纷日渐增多。张书祥调解的古蔺县鹰王公司与一名个体户之间的买卖合同纠纷纠纷就是其中一例。
古蔺县鹰王公司是古蔺县一家摩托车批发门市,2011年,牛某从鹰王公司批发数辆摩托车,约定一个月后付款,但牛某一直未付款。鹰王公司便起诉至法院要求牛某支付6万元货款。由于被告牛某认为没有拖欠鹰王公司的货款,不应该支付,对法庭工作有抵触情绪,拒不到庭。
如果简单地缺席审判,极易引起意外的冲突。牛某长期在摩尼做摩托车生意,张书祥就多次登门拜访,从法理到人情,给牛某说明拒不到庭参加诉讼,不支付货款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他注重从外围突破,和牛某的亲戚朋友接触,让他们给牛某做思想工作。经过不懈努力,牛某终于终于同意支付货款。
在签订调解协议的时候,鹰王公司的负责人紧紧拉住张书祥的说:“张庭长,真的感谢您耐心细致的工作,帮我要回了货款。能遇到像张庭长这样愿意和当事人沟通的法官,是我的运气太好了!”
“张庭长,你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摩尼法庭辖区聚居着苗、彝、壮族等少数民族,涉及少数民族的案件在外人看来是特别敏感,尖锐,但是张书祥每次碰到涉及他们的案件,总是耐心细致,努力化解。
“张庭长,我老公回家了,谢谢你帮我们和好,我们不离婚了。他现在对我和娃儿都很好。”
“大姐,只要有人民法庭在,咱们彝家人就会越来越好。”
2013年9月,在叙永县石坝彝族乡下堰塘村,一位年近四旬的中年妇女紧紧拉住张书祥的手,激动不已。
2013年7月,张书祥办理了一起离婚纠纷。原、被告均为叙永县石坝彝族乡下堰塘村村民,1997年结婚并生育一个漂亮的女儿。去年,双方因琐事发生矛盾,男方跑到叙永县城务工,长达数月不回家,也不过问女儿的生活、学习情况,女方便起诉至法院要求离婚。
受理此案后,张庭长将被告通知到庭了解情况,认为到当事人家中调解,能够增进双方和好。
2013年8月的一天早上,张书祥不顾天气炎热,带着被告来到当事人家中。在当事人家中设置的“法庭”上,女方情绪激动,痛斥被告没有履行义务,双方矛盾很尖锐。张书祥见状,便将原、被告分别做工作。张书祥一边向男方讲明法律知识,耐心劝说双方能维持来之不易的婚姻关系。同时,还邀请双方的亲戚朋友、双方女儿到场,缓解女方的激动情绪。
经过近数个小时的悉心调解,双方当事人最终冰释前嫌,女方当场申请撤回起诉。此时,已临近下午三点,当事人和亲属挽留张书祥吃饭,张书祥对他们说,“只要你们和好,我就高兴,吃饭就不消得了”。
“他真是我们的贴心人。”下堰塘村的彝族群众对张书祥如是评价。
“我娃儿,现在对我孝顺得很”
“请问是张庭长吗?非常感谢你,我现在在娃儿家,娃儿对好得很,孝顺得很。”
“我是,说那些,不客气哈,这是我该做的。”
2013年4月11日早上,张书祥一上班就接到了这样一个电话。
2013年3月的一天,摩尼法庭来了一位老人,老人满面风霜,拄拐而行。张书祥看到以后,给老人端了一杯水,询问老人来意。老人告诉张书祥说,娃儿不孝顺,不给赡养费,现在没吃饭。
张书祥听后马上给老人泡了一碗方便面。
随后,张书祥通过村委会了解到,老人儿子前几个月一直在外面务工,没来得及给老人赡养费,老人没有钱维持生活,现在老人儿子回来了,也没给赡养费。
张书祥觉得父子情深,何必闹成这个样子呢。于是,他将老人儿子请到了法庭耐心地做起了调解工作。老人儿子到了法庭后,十分固执,坚持不给老人赡养费。张书祥告诉老人儿子,本是一家人,何必为了钱而父子反目,要多关爱,照顾老人;又告诉他很多亲情珍贵的道理……固执的老人儿子终于软下来了。
随后,张书祥又给老人做思想工作,让老人今后要和娃儿和睦相处,要理解儿子的难处。
将近一个下午,老人最终听劝,官司不打了,案子也撤诉了,原本不相往来的两个人心平气和地相互面对了。
傍晚时分,在老人儿子的陪同下,父子两人一起离开法院回家。
这就是摩尼人民法庭的法官张书祥。他的法官征程虽没有惊天动地的段落,但一笔一划,他却写得那么清晰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