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张涛 易凤鸣)早上七点半,大村镇政府门口的停车场里,笔者见到了正在检修送水车的微尘志愿队队员王明林和刘欢,这似乎原本属于汽车修理工的工作,现在成了他们每天早上的必修课。“今天又要送水到新场。”王明林说,最怕车在路上“打镐”。
取水——
“一天最多能送两车水”
坑坑洼洼、摇摇晃晃,送水车出发了……队员们此次要去距离大村场镇15公里外新场村送水,为了节约时间、成本以及确保水质安全,队员们要尽可能的将送水车开到离缺水地区最近的饮用水源地取水。
“到取水的地方大概半个小时 。”志愿队队员王明林说,“基本上每天都这样,去新场村送水我们就来桑木河取水;如果去场镇西边和南边送水我们就在场镇取水。”
王明林告诉笔者,送水车是2011年古蔺县遭遇干旱的时候,县里统一配发给每一个乡镇的,车子一次能装5方水,送一次水能解决20几户人的饮水困难。送水车配备了自动的提水设备,灌满一车水只需要15至20分钟。
送水的路80%都是山路,路道弯弯曲曲、凹凸不平、颠簸不堪。在送水车上,笔者同王明林聊起了生活、工作、微尘志愿队、理想等,但是他说的最多的还是大村、还是当前的旱情以及微尘送水。“距离送水目的地还有三公里。”王明林说,缺水的地方路可能更难走,路况更复杂,一天最多能送两车水,一个上午只能送一个地方。
爬了几个坡、又下了几个坡,走过几座桥,又转过很多弯道,送水车终于来到了送水的目的地——大村镇新场村13组。
送水——
“帮着老人和孩子将水送到家中”
“水来了、接水了。”王明林一声吆喝。村民挑着水桶来到送水车旁等待分水。高温少雨已经持续了很多天,这里的村民用水很困难。“这回干旱得久没有水吃,只能靠浸出来的水喝。”村民张成美说。微尘志愿者陈兴榜告诉笔者,现在农村的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他们每次送水不仅仅是把水送到村组,更要帮着老人和孩子将水送到家中。
男队员挑水,女队员抬水,在几十斤水的负荷下,汗水早已湿透了队员们的衣衫。因为送水路途遥远、每次送来的水也有限,微尘队员们在送水的时候会特别留意和关注孤寡老人和孩子较多的家庭。“就送到公路上来,我们去挑都感谢得很,更不要说给我们送到水缸里了。”张成美说,“感谢、感谢!”王明林告诉笔者,他一次去送水的时候,一农户家中本没有水;但农户硬是去邻居家舀了一点,用热水器给他烧了一杯茶,他当时心里非常感动。
不到两个小时,拉来的水送完,村民们的水桶、水缸、木盆都装满了。“每天一二十方水,不能完完全全解决群众的困难,我们也是尽自己一份心意,先保困难群众和重点人群。” 队员张学松说,在旱灾面前要给大家带来希望,希望大家能够同心协力度过难关。
大村镇有300余名年轻机关干部、中小学教师、知名人士等加入了志愿服务送水队,每个队员轮流下乡送水,并结合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力保村民有水喝。“先保人饮、再保牲畜。”志愿服务送水队队长罗露黎说,从7月初送水至今,全队送水入村已经达300余方。
采访手记
送完水已经是下午四点,笔者一行结束了此次采访。但是对于由工作生活在大村的教师、公职人员、社会热心人事组成的微尘志愿队来说,只要旱情得不到缓解,只要村民们还缺水、还需要水,他们就要冒着几十度的高温、每天来回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奔波于大村的山间小道上。
“微尘”虽然微不足道,它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志愿者在大旱面前,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只要尽力了,也可以感动周围的人,有千千万万个“微尘”就能形成大山,就能够移山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