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地球癌症” 乌蒙高地崛起了生态新家园

2013-11-20 09:03:5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晶城

四川在线消息(余其松)古蔺县是典型的山区县,海拔落差大,十年九旱,土地贫瘠。据监测,全县26个乡镇中有24个属于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程度严重。全县有岩溶区面积1880平方公里,占全县幅员面积的59%。其中石漠化土地1240平方公里,占全县幅员面积的38.9%,潜在石漠化面积420平方公里,占全县幅员面积的13.3%,是四川省石漠化面积第二大县。

古蔺县高度重视并坚持不懈地开展石漠化治理,寻找对抗“地球癌症”的处方。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生态移民、产业治理等措施,大力发展生态特色效益农业。全县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在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封山育林工程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根据国务院2008年批准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11年,古蔺县被列为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按照省发改委等部门的要求和相关程序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治理”的原则,古蔺县编制完成了《四川省古蔺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实施方案(2011-2013)》,完善了治理区产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新村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社会事业规划。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箭竹乡示范片
 

群众主体 机制保障

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古蔺县坚持群众主体,完善“一事一议,公开公示”等筹资投劳决策机制;加强政府引导,重点抓好治理规划、资金整合、产业打造;强化部门服务,做好技术培训、科技服务、营销指导;动员社会参与,推行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合社组织、农户参与的一体化模式,完善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二次反利”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

科学治理 分类施策

古蔺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方法,采取植被恢复、种养结合、乡村旅游三种治理类型,形成了一套具有古蔺特色的石漠化治理体系。

植被恢复型,是指在中高山地区大力开展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恢复生态;种养结合型是在中低山地区大力发展特色干、水果和牧草种植,以及牛、羊规范养殖,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乡村旅游型,利用石漠化区域内丰富的人文、地理和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土地整理工程
 

综合治理 成效明显

结合区域地理、经济发展等特点,古蔺县大胆创新,建立整合投入(专项投入+部门投入+群众投入+社会投入)、统筹推进(山、水、林、田、路、产、房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可持续治理(治理石漠化-培育产业-增加收入-壮大产业-治理石漠化)三项保障机制。

2005年以来,古蔺县累计整合投入资金11.6亿元,共治理石漠化面积156平方公里,新增封山育林、人工造林45.6万亩,牧草3.1万亩,高产稳产农田8.8万亩,蓄水1042万立方米,乡村道路723公里,沼气池12068口,经果林8.4万亩。

通过综合治理,古蔺县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2012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9.7%,比2005年提高了9.2个百分点,减少水土流失1350万吨。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9.3亿元,人均收入由2005年的2356元增加到5735元,贫困人口由33万人减少到12.6万人,脱贫效果明显,项目区群众生活和谐幸福,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融发展。

公路畅通交通便捷
 
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深入推进 富民强县

古蔺县石漠化区域面积大、分布广、程度深,全面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还任重道远。

下一步,古蔺县将紧紧围绕建成“四川经济强县”、在乌蒙山片区率先脱贫、打造中国名县、同步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以生态改善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民生幸福为宗旨,深入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

古蔺县,乌蒙高地上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生态新家园正在崛起。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