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村”苦练三年上“本科”

2014-08-15 14:56:4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晶城张涛 记者 丁一

四川在线消息(张涛 记者 丁一)10公里路经历了人行2小时,车行40、20分钟的历程。三年中,泥泞路变水泥路和村民新开设的小商铺和新修的楼房,诉说着这里的艰苦变化。近日,记者来到古蔺县水口镇青龙村,同当地干部群众,话发展,谈未来。

一场闹剧促发“调频”升级

汽车从水口场镇出发到青龙村,约20分钟路程,公路犹如镶嵌在半山腰上的纽带,一边临山,一边临崖,远处的青山郁郁葱葱。

三年多前,这里发生了一段难忘的记忆:2010年9月,青龙村出现部分群众把村“两委”的挂牌摘下“归还”给镇政府的闹剧。村民们的理由是村社干部们村务不公开、林改不公平、村干部们贪了惠民款项等问题。

得知情况后,古蔺县和水口镇两级成立工作组,调查村民反映的各种问题,最终查明只有林改上出现社干部“无户顶替”的现象,其它都不符事实。

是什么让村民作出如此大的举动?

“没一条像样的出行路,没一个像样的产业,今年重复着去年的故事。”村支书曾显章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绝大多数村民们的真实写照,虽说背靠茅台,但一直是全镇的后进村,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着村民致富,改变也就成了想想,“村民太想致富了。”

从那以后,镇、村班子得出结论,发展必须“调频”升级。

水口镇、青龙村社认真剖析,把群众关心村务从季公开改成月公开,每一项惠民政策、惠民工程、惠民款项在每月的群众列会上集体商议并公示。

一条公路激发“青龙”新活力

“路,一直在脚下,我们就从这里干起。”曾显章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同样一批人,同样一条路,从2011年开始,开始着手“变”村?

当时镇、村财力还不足以支撑把泥泞路变成水泥路,青龙村班子就从村里“名人”处“化缘”部分资金,镇政府补助一点,群众投工投劳,先把泥泞路加宽,把坑洼的地方填补并在路面铺上碎石。“虽说是‘小打小闹’,但总算看到村干部在干事。”村民刘学辅说。

从2012年开始,青龙村吹响了硬化公路的“集结号”。村、社班子提出办法,群众列会讨论办法,最终决定:青龙村在2012年底完成公路路基的投工投劳,并自筹15万元交给镇政府。“村里没有财源,剩下的钱只能靠上级支持。”村主任刘同付说。

去年4月,硬化工程正式开始。村民们从2公里外、垂直海拔400米的山脚下安装了三级提灌设备保障工程用水,特别在工期紧、天气干旱时候,村民更是把自家饮水拿了出来,保障工程用水。

“没水泥路是‘长痛’,现在‘短痛’,这点苦头我们能吃。”村民刘茂万说,“当道”的时候每天有10多个村民自愿在公路上“蹲点”,监督工程质量,协调用水、用电等难题。今年初,水泥路正式通了,青龙村2000多人切身感受到了近800万元的民生工程。

一门心思拓宽村民致富路

刘茂伦是青龙村的养羊大户,从十几只羊开始发展,而今已有100余只,他主要销往贵州茅台等地,每年有3万余元的纯利润。“逐步扩大规模,稳中求财。”谈到发展时,刘茂伦说。

与刘茂伦一样,村里从2011年开始,逐步培育出养牛、养羊、养猪大户有20余户,让曾经的“散户”逐步向养殖大户集中,土地流转让烤烟、红粱集中于大户种植。

“条件本来就落后,只能先从种养殖业下手,逐步思考致富途径。”刘同付说,去年开始,村里新增了500亩脆红李和350亩核桃,利用离贵州近的优势,把劳务输出作为大事,“一对一”帮带,拓宽群众致富路径。

在解决群众增收的同时,青龙村新修6、7、8、9组村民的安全饮水工程,让600余人受益。 “在完善好通组公路的同时,争取先期打通1、2组的水泥路,种养殖产业逐步跟进。”谈及为来发展时,曾显章说,用了足足三年多的时间,才逐步凝聚起村民的心,全村还未进入先进行列,只能算上了‘本科线’,将来更得稳扎稳打。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