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朱茂)“入党这一天,我足足盼了54年!”在今年“七一建党节”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上,古蔺县丹桂镇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已年近八旬的老人李光先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入党,是这位接近耄耋之年的老人,此生最后一个心愿。
16岁入伍 他曾两次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负伤
1953年初,李光先年仅16岁,怀揣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他毅然参军入伍,奔赴战争第一线。
初入部队,李光先被分配到连队第二战线,跟随大部队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争前线。“进入战场后,由于战略安排变化,我临时被调整到连队第三战线的警卫连,成为一名通讯兵,参加过一些小规模的战斗。”据李光先回忆,当时的部队通讯员不仅要负责送报、传报,还要参与营救,运送伤员和战士尸体。
“每天,运送伤员和战士尸体的车会有20至30车次,一车次要运送约60名伤员或150至200具尸体。一车接着一车,我们都见惯了鲜血淋漓,惨啊!”回忆起当年的战争岁月,老人用手擦拭着眼泪,哽咽着许久说不出话来。
笔者注意到,老人左手小指第一小节处,有半截手指已经缺失。老人说,当年出入于战场之中营救伤员、运送尸体,常常在不经意间就有敌人投掷的手榴弹在身边爆炸,小指头正是由此落下残疾。另外,老人还挽起自己的衣服,指着胸口处的两处伤疤告诉笔者,这也是由于手榴弹爆炸后受弹片所伤。
“这就是战争!”老人感叹说,也许在这一秒,你还在帮忙运送伤员,可到未知的下一秒,你就可能成为需要别人搭救的伤员。
“我没受伤!你们快去救别人!”受伤后,李光先虽满身鲜血躺在担架上,却更希望战士们去营救别的战友。而且,据他回忆,在当时的战争背景下,这种奋不顾身、不怕牺牲的精神,几乎存在于每一位战士身上。
54年入党梦 他先后三次提交入党申请书
1951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了。
战争结束后,李光先被分配到泸州二五兵工厂,从事过理发、缝纫等工作。半年的战争生活虽不算长,但背井离乡、经历过生离死别,李光先对家乡的思念与日俱增。于是,在兵工厂工作不满一年后,李光先决定回到家乡,并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先后在古蔺县大村、石宝、丹桂等“区”的供销社、派出所等部门工作。
“1960年,我递上了第一封入党申请书。”李光先说,先后经历了“减租退押”、“清匪反霸”等一系列运动,通过自己的眼睛,他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党组织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爱。于是,自己产生了入党的念头。
1960年和1970年,对李光先来说印象深刻。在这两个特别的年份里,李光先先后两次向组织提交过入党申请书,可一直都未收到任何回音。
关于入党申请一直未被受理的原因,李光先有自己的考虑。“当年,我和妻子是自由恋爱,之后才知道她是地主阶级的子女,可能就是因为家庭背景不好,我的请求才一直未能达成。”李光先说。
时光一跃,已有54年。在这些属于等待的时光里,李光先不是党员,却始终全力支持着党的事业。1958年至1973年,李光先在15年间连任街长,让他练就了一身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好本事”。如今,他还时常凭借着自己的“老资格”,出面帮助协调群众工作。2014年9月,丹桂镇丹桂社区人民群众自筹30余万元修建农贸市场和休闲文化广场,李光先带领全家捐出9000元。
年近八旬梦终圆 入党宣誓老人挥泪表“忠心”
“他的经历和事迹让人感动,我们希望帮助他达成心愿!”2013年,在丹桂社区支书何瑞林的介绍下,一封年近八旬老人手写的入党申请书再一次上交党组织。这是李光先此生的第三封入党申请书,在那些真诚的字迹里,藏着这位老人此生的最后一个心愿。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2014年7月1日,一个颤抖的声音念着这段本该雄壮的誓词,在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上。
“还没念完,我就哭啦!这是激动的眼泪、光荣的眼泪,我此生也没有遗憾了。”李光先轻轻整理着自己那一身朴素的黄色军装,又一次热泪盈眶。
这是老人此生,最爱的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