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古蔺:废弃房屋“变身”农耕文化陈列馆

2018-03-23 09:54:2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庞山岚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康宁 曹雪) 割草的镰刀、撮粮的畚箕、耕地的犁头、“吹米”的风簸、打糍粑的碓杵……3月21日,在古蔺县大村镇新场村农耕文化陈列馆,一件件古老的农耕工具映入眼帘,恍如忽然穿越到古代农业社会:在春耕备耕时节,一头老黄牛拉着木制的拉犁顺着棱一行行将板结的土块翻松、磨平,一位皮肤黝黑的农夫哼唱着愉悦的山歌,挥舞着手中的竹鞭,播撒着希望的种子。

据悉,大村镇农耕文化陈列馆原本是农户废弃的旧房屋,房屋具有纯正川南民居风格,占地约150 平方米,在新建的聚居点中间显得极其不协调,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大村镇党委政府以此为契机,提出保持该房屋的原有风貌,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新亮点。

打造农耕文化陈列馆的想法得到了群众的呼应,干部、村民撸起袖子,说干就干。硬化道路,翻新房屋,大范围收集农耕文化老物件。

“1月20日,李密荣捐献扯钻一支、李学捐赠秧歌锣一面;1月24日,李卯林捐赠钹一副、铜圆一枚;2月1日,李德林捐赠莫槽一个……”在新场村村民委员会记事本上,每一项捐赠记录清晰可见,得知这些旧物要拿去展览,村民们都非常积极。

“这些东西现在都用不上了,但放到陈列馆里,能让年轻人感悟历史,让年长者回忆岁月,是非常有意义的。”60岁的姚治国一次性捐了五十多件物品,包括蒸笼、甄子、筲箕、砂锅、蓑衣、茶水壶、墨斗、斗笠等。

三个月时间,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陈列馆收集了近300件农业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专题器具等。穿梭在一排排陈列架之间,笔者看到的农耕用具中,很多已经锈迹斑斑甚至“缺胳膊少腿儿”,但这些千疮百孔终究无法磨灭依附在农具身上的农耕文化长度、深度和厚度。

无论社会如何现代化,传统文化都不能丢。接下来,大村镇还将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总思路,传承和保护农耕文化,深入发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在保留原始风貌和生态肌理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特色,延续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村镇,打造农民有情怀可安放、有乡愁可寄托的精神家园,使乡村成为守望乡愁的重要依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