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县石屏镇:昔日最大硫磺矿渣堆场,今日千亩糯红高粱基地

2019-07-22 19:28:1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张其 记者 蔡惠兰) 一级级石块垒成平台,一片片坡地改成梯田,如今已栽满适合酿酒的糯红高粱。己在抽穗的高梁迎风招展,在微风吹动下翻起层层绿浪。那些青色的穗子在夏日季节里,透着青春、阳光和希望。如果不告诉你,很难想象,眼前这片美丽如画的千亩红高梁基地,曾是古蔺硫磺厂上干万吨的磺渣场,方圆数公里曾经寸草不生。

7月6日,川报泸州全媒体中心“区县行”采访组来到古蔺县石屏镇时看到,昔日这里最大的硫磺矿渣堆场,经过一系列土壤修复治理,已建成数千亩的糯红高粱生产基地。

“点石成金”矿渣堆场变梯田

据了解,石屏镇从上世纪40年代起土法炼硫磺。50年代至80年代是鼎盛时期,这里的硫磺厂撑起了古蔺县大部份财政收入。至2004年停产,60多年来累积的磺渣堆积了1300万立方米。尽管硫磺厂停产已过去15年,但粗放式发展带来的影响,如今仍在持续。

7月6日,雨过初晴,记者来到距离石屏镇政府旁边不远的一处磺渣场,堆集如山的磺渣一片褐黄色,一阵风过,依然可以闻到一股浓烈的硫磺气味。当地人介绍,矿渣堆上、下方雨水冲刷过的地方,十几年来没有一棵草。据了解,当时有3000多亩土地不同程度酸化、受到重金属污染,附近的石亮河基本丧失水体功能,鱼虾绝迹。

为了解决土地硫磺矿渣污染问题,国家、省、市、县陆续在石屏镇启动国土治理、土壤修复等一系列工程。通过区域污染源控制、临时道路和边沟、沟渠建设、专项工艺技术落实等,在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的基本原则下,通过采取客土回填、培肥地力、土壤酸化中和等措施对矿渣废弃地进行治理,大幅度提高了土壤肥力、使土壤重金属污染得到控制。

通过配套农田水利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在复垦耕地的同时,因地制宜植树造林、项目区植被覆盖率明显增加,降低水土流失程度,减少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形成了“坡成梯、田成方、路相连、林成片”的生态系统,有效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重塑了宜居的生态环境。

培育绿色高粱开动扶贫“造血机”

“通过镇上土地治理工程治理后,在原来的矿渣上方,铺设了10厘米以上的隔离层,又覆盖了70厘米以上的土壤。现在这片土地势平坦、地力均匀、土层肥沃、排灌方便。种植的农作物,经严格检测,重金属、有害物质检测都达标。结合本地气候条件,我们正在推广适合本地生长的高粱。”向顶村的第一书记宋弟林深有感触地说。

石屏镇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也“盘活”了土地资源。2019年,石屏镇发展高粱5200亩,分配给涉及土地治理就近的几个村,分别是扎山1620亩,向顶村1730亩,长龙村1020亩,还有印合村、五龙村、三桂村、茅坝村,村民自己也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来种植。由县农业农村局无偿提供种子,并配套了2500包肥料,在重点村分阶段作了技术培训,这片荒芜的土地,变成了“造血机”。古蔺县相关部门对这片土地的农产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质量全部合格,这片曾经寸草不生的“废土”,终于重新焕发生机。

今年64岁的陈跃刚,是石屏镇向顶村8组的一名红粱种植大户。去年他和其他几家人一起种起了糯红高粱,陈跃刚种了一百亩,收成3万多斤。尝到了甜头的陈跃刚,今年又以300块钱一亩的价格,租了近400亩地种糯红高粱。

“由于家中人手不够,到栽秧时候请了20多个人帮忙,每人每天工资100块钱,一个人一天能栽3至4分地,一亩地大约需要栽两天。一亩地需要下两次肥料,分别为5月下旬和6月中旬,一亩地需要100斤肥料。打药是人工打,今年虫灾,所以打了四次药,也是由政府补贴,红粱种子均由农业局提供,其中每亩地还解决50斤的肥料,红粱的产量为亩产500至600元斤,收购保护价为2.85一斤,去年达到了3块钱一斤。这样算来,收入还是可观的。”说到这里,陈跃刚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据了解,石屏镇采取农户自行发展的模式,由县农业局前提无偿提供种子,和配套肥料,购买农业保险,今年还与郎洒厂签定收购保护价为每斤2.75元,让种植户无风险担忧。红粱的产量为亩产500至600斤,按市场收购保护价为2.85一斤,去年达到了3块钱一斤。如果后期不受干旱的影响,预计亩产在600斤以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