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情:受处分的医院主任全力奋战一线

2020-02-21 17:52:1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阮长安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佘翔 张艳)“剃发明志,病毒不除,决不收兵!”2月9日,古蔺县人民医院质控办主任闫文学,在朋友圈更新了一条动态,照片里他和其他同事一起剃成了光头。从1月22日,他就战斗在抗疫一线;然而,在2019年4月,他因打牌受到行政警告处分。

今年49岁的闫文学是古蔺县人民医院质控办主任,传染病学副主任医师,曾任古蔺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务科科长。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发生以来,古蔺县人民医院第一时间组建医疗救治组,他首先联合首批12名医务人员,申请加入第一线医疗救治组,并代表12名医务人员向院领导提交了集体请战书。

1月22日,闫文学和另外11名医护人员进驻古蔺县妇幼保健院,迅速展开疫情防控、院感控制培训等工作,让第一批医疗救治组顺利组建和运行。

“我能在防疫一线全心全力的工作,全靠局纪检组和院领导的帮助与支持。”闫文学说,2019年4月,他因打牌受到行政警告处分,认为愧对领导栽培的他,一度有了自卑心理,“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整个人都有些失落。”

放下包袱才能安心工作。为了让已经深刻意识到错误的闫文学彻底打消顾虑、振作精神,闫文学的领导和同事从生活和工作两方面对其进行关心和帮助,县纪委监委派驻卫健局纪检监察组也多次找他谈心谈话,帮助他放下包袱、调整心态、积极作为。经过跟踪回访教育后,闫文学如释重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手写医疗病历坚持为每位患者制定医疗方案

在古蔺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集中收治病区的前期准备中,闫文学被任命为医疗救治组组长。1月22日开始,他在集中收治病区迅速组织相关人员,进驻古蔺县妇幼保健院,昼夜进行医务人员的医疗、疫情防控、院感控制的培训和物资、设备、药品储备工作。

1月27日,集中收治病区收治第一个疑似患者,闫文学同志带领4名医务人员于凌晨2点首先进驻。

“在病人还未入住的头一天就做好了一切准备,但真的面对的时候还是和那我想象的不一样。”第一天穿上防护服,闫文学感觉特别不适应,头闷脑胀,做事很不方便,一切都成了慢动作。

进驻后,闫文学发现,集中收治病区的生活区很小,且不通风。进驻小组6人分别住在底楼的两间宿舍里,两张单人床并在一起三个人挤,没有桌子凳子,吃饭也是蹲着吃的。最重要的是,集中收治病区通讯很不方便,更没有信息系统支撑。

“我们前期就采用传统手写的方式书写病历,后续再录入医院信息系统。”克服了诸多困难后,闫文学带领医疗团队顺利开展了医疗护理工作,保证了医疗记录可追踪、可查阅,病历记录真实可信,医疗质量可靠。

2月7日,集中收治病区迎来疑似患者收治高峰,1天内陆续入住5名患者。当天,闫文学共出入舱三次,总计8小时。

“每次入舱,我都要穿厚重的防护装备,工作久了之后会出很多汗。”闫文学说,汗水凝结成浓重的雾气,整个护目镜都是水霜,雾气又凝结成水,最后整个N95口罩都积满了水,有一次出舱时,差点就晕倒在缓冲间。

这种情况下,闫文学第二天继续照常工作,“作为医疗组组长,每个患者我都坚持查房并制定医疗方案。”

做好心理干预继续奋战在集中收治病区一线

“即使是新冠肺炎,我们也有信心,也有能力治好”。在长长的微信聊天记录中,闫文学曾这样鼓励患者小丽。

集中收治病区患者小丽,因对病情恐惧,情绪一直十分低落,入院时闫文学就关注到了这一点。之后,除了入舱查房时的沟通外,闫文学还主动添加了小丽和她母亲、父亲的微信,在出舱后继续和小丽以及她的家人沟通,打消了小丽及其家人的心理顾虑。

“人的健康受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因素影响,作为医生一定要关注病人心理,她进来的时候,我感觉她很恐惧。”闫文学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心理问题处理好了,身体疾病的治疗效果才会好,心里干预要建立在双方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长长的微信聊天记录,体现着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

驻点工作期间,闫文学还坚持着记录工作日记,每天至少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和讨论一次,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医学研究积累医学资料,为病区的医疗管理不断总结和改进。

2月3日,由于病区工作任务繁重,医院领导有意调整人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把闫文学换下。“当时接收进来的病人多,任务艰巨,救治组的医生完全休息不好,而且闫文学在救治组里年龄最大,我们担心他身体吃不消。”

但闫文学拒绝了换人的建议,作为曾经的传染科主任,他知道传染科的医生本身就比较少,自己又是最核心的专业技术人员,并且早在一个月之前看到武汉疫情消息时,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这种时候我都不冲在前,那谁在前呢?”闫文学笑着说,他的孩子已经成年少了顾虑,爱人也在古蔺县人民医院工作,家人非常理解和支持他的工作,即使一个月不回家都没有问题。

截至2月21日,闫文学依旧奋战在集中消毒病区,目前整个一线医疗救治组医务人员“零感染”,防疫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