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王晓兵 陈宗凯)古蔺县丹桂镇地处盐井河水系上游,山高坡陡,辖区内水库、山坪塘、河流溪沟广泛分布,在临水临崖、高陡边坡、低洼河谷居住群众较多,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又是一年防汛季,近日,丹桂镇镇长牟星就如何抓实、抓细、抓好防汛减灾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
建立完善防汛“三套体系”
严密的责任体系是根本,今年,丹桂镇对防汛救灾责任体系进行了完善,在坚持落实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主的责任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乡镇+14个村”的防汛救灾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不同层级预警下应急响应和指挥处置流程、领导干部“四级包保”等责任体系。通过建立责任清单,细化责任措施,强化督查考核,进一步压紧主要领导包片、联村领导包村、镇级干部包组、村组干部包户到人的包保责任;详尽明确驻村干部、监测巡查与预警转移责任人、抢险救援责任人、哨点观察员、网格员等一线防汛人员,进一步压实其防汛责任。
完善的管理体系是保证,该镇根据自然条件、人员分布情况等因素创新制作“全镇风险隐患分布图”“风险点位明晰航拍图”,在一大一小两张图上,精准反映全镇所有风险点位基本情况、责任人员和防范应对方式,汛情发布后,按照风险隐患分布特点、分布区域、风险等级采取不同应对措施。值得一提的是,丹桂镇在全面摸排的基础上,根据每家每户实际在家人员等情况,对每一个农户进行了抗风险能力等级划分。
有力的联防体系是支撑,为确保应急抢险救灾力量最大化、最优化,丹桂镇实行联防联控“两手抓”。一是抓纵向,与茅溪、石宝、大村等周边乡镇建立盐井河上游区域预警联动“四镇联防”机制,建立“乡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防汛办工作人员+沿岸村(社区)支书+监测预警人员”微信工作群,确保适时、精准掌握上下游乡镇雨情、水情、汛情变化,及时为各乡镇洪涝灾害防范应对提供参考。二是抓横向,实行“相邻村组组团联防、跨区域村组结对支援”模式,将全镇14个村(社区)划分为盐井河流域、葫溪河流域、赤环线区域和三岔河流域4个片区,采用片区内联防联控和跨区域结对支援模式,构建起“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对响应机制。
夯实防汛减灾“三项基础”
“我们坚持想在前、走在前、干在前,针对去年汛期出现的一些漏洞及时整改,紧盯薄弱部位,补齐短板弱项。”牟星说,今年入汛以来,丹桂镇紧抓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采用“打补丁”方式,强投入、广宣传、精演练,全面夯实防汛基础设施、宣传教育、应急演练等基础工作。
在基础设施方面,系统规划系统治理,防汛抗旱双管齐下。今年以来,该镇不断强化排水防涝、转移安置、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投入资金2900余万元,新建、加固河堤5千米,漫水桥改盖板桥16座,修复、硬化防汛通道3.4千米,改造雨污分流管网3000余米,清除河道淤泥1万余方,盐井河行洪能力和低洼场镇的排涝能力大大增强。在全镇规范设置大型临时安置点1个,中小型临时安置点37个,长期安置点3个,食宿生活条件具备,全面提升群众安置能力。同时,去年“8.9”洪灾后,丹桂镇对上游双河水库进行系统治理,并立足防汛抗旱两个方面,系统规划“两库并防”格局,规划于2026年前建成金龙中型水库,届时将更加有效地解决丹桂场镇和金龙、洗马、现龙、桂阳等村(社)防汛抗旱等问题。
在宣传教育方面,汛情红线时刻警醒,通过“集体宣传+个人宣传”“新媒体+土办法”等方式,形成横向“铺天盖地”、纵向“入脑入心”地“饱和式”宣传格局,不断增强群众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今年入汛以来,该镇累计召开防汛相关会议200余场次,组织专题培训31场,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张贴宣传海报70余张,制作展板18块,悬挂标语31幅,通过微信、短信、电子显示屏等推送、转发防汛避险知识7000余条。
在应急演练方面,汛情警报反复拉响,每次撤离精准到位。该镇共14个村(社区)和各风险点位,反复开展应急演练,应急抢险组工作人员包保劝导、包保疏散,对老人、残疾人和小孩等特殊群体,采取扶、背、抬等方式帮助其快速安全转移,在规定时间内将所有群众全部转移到临时安置点。以精准演练为导向,每一次应急演练都是重复的“应急撤离考卷”,在一次次解答中查漏补缺,优化完善,确保群众及时撤离,精准撤离。入汛以来,丹桂镇共组织各级各类防汛应急演练176次,精准、快速、有序疏散群众2万余人次。
练好防汛应对“三部内功”
2022年以来,丹桂镇在人员配备和物资保障方面齐头并进,一是选优配强应急救援队伍,结合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一主两辅”基层应急能力建设要求,及时采购补充装备、配优配强人员,组建镇级应急队1支、村(社区)应急分队14支,村(居)民小组应急分队106支,全力打造镇、村、组三级应急抢险队伍。二是全面充足保障物资供应。建设镇级物资储备仓库3个,村级物资储备仓库14个,危险区域物资储备点27个,储备发电机、排洪泵等各类应急抢险物资4000余件(套),将应急抢险物资前置到受灾最频繁、位置最偏僻的区域。同时,签订社会面救灾物资保障协议、工程机械预征协议等,印发《丹桂镇汛期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倡议书》,动员和指导群众该如何准备相关的防汛应急物资。三是加强信息技术防灾应用,在全镇重要河段、水库、山坪塘、山洪灾害危险区、地灾点等点位安装监控探头,开启异常影像和水位超限智能报警模式,对河流水位、洪涝灾害风险区域实行24小时监控,构建“智慧大屏”智能监控平台,切实提升自然灾害应对防范能力。
丹桂镇不仅要求每名镇、村、组干部必须学懂弄通气象预警信息,还专门发文要求干部向群众进行培训,通过“部门叫应+属地叫应+点位叫应”“饱和式”综合预警模式,建立面向公众和防灾责任人两条预警线路。按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不同职能职责,建立地灾、水利、在建工程、风险房屋、重点群众、工厂企业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分别设六个“叫应小队”“确认小队”,确保灾害来临时信息畅通、反应迅速、调度及时、处置有效。切实打通预警信息推送“最后一公里”,确保极端天气来临前或雨情变化时,预警信息能快速推送到每个部门、每个点位、每名干部和每名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