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兄弟”创业的背后

2021-07-29 07:53:12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魏杰

7月29日,四川日报06版(点击图片看原文)

小镇故事

“邹总回来了啊?快来一起接受采访。”7月19日,在兴文经开区的中箸筷业有限公司,厂长李科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见大股东邹洪乘高铁回来,立刻上前招呼。

李科平和邹洪搭伙创业,前者留守兴文监管生产,后者常驻成都开拓市场,是直连两地的高铁让这对“筷子兄弟”联系紧密。为兼顾生产与销售,他们已历经两次搬迁,最终依靠高铁实现发展。

记者在兴文走访了解到,随着成贵高铁的建成通车,当地竹林资源富集的优势充分显现,一批龙头企业相继落地,带动竹产业快速发展。□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国平 吴忧 宁宁 王若晔

一双筷子难两全

列车驶入川南,窗外一片接一片的竹林就映入了眼帘。12年前,李科平刚从浙江入川,便一头钻进竹海。

“竹子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是做筷子的主要材料。”李科平说,四川竹林面积大,其中尤以川南规模最大。

2009年,中箸筷业初建,落户川南的泸州市合江县。“那里离竹子的产地近,原材料不用愁。”李科平回忆,两人很快建好厂房引入生产线。

担任厂长的李科平如鱼得水,负责销售的邹洪却陷入了困境——公司主要销售目标是餐馆,客户集中于一二线城市,邹洪因此常驻成都,来往两地成了件麻烦事,“有的客户要看看厂区再做决定,听说开车要大半天,都不愿意来了。”

邹洪那边销量上不去,李科平的工厂就常常“吃不饱”。

2015年,中箸筷业迁至眉山市丹棱县,距成都大约1小时车程,但距川南的竹林又远了不少,这又给李科平出了难题。“原材料运输成本太高!”李科平直言,原本一吨竹材只要400多元,而从川南山上运到成都周边,每吨运费就要400多元。

“产地和市场,缺了哪一边都不行。”李科平感叹。

兴文站和已在试用中的兴文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兴文县委宣传部供图

一条高铁破难题

当二人陷入烦恼时,宜宾市兴文县也在为满山的竹子头疼。

兴文县经济合作和外事局副局长王志飞介绍,兴文全县竹林面积52万亩,此前虽有20余家毛竹加工企业,但主要以前端初加工为主,缺乏先进的生产工艺及设备,也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未能形成成熟的产业链。

2019年,兴文招商部门通过上游供应商找到中箸筷业,邀请邹李二人投资建厂。彼时,成贵高铁已进入投运前的调试阶段,兴文这个位于川南、靠近黔北和滇北的边远县城,即将嵌入全国八纵八横高铁主网。高铁,成了当地招商的“王牌”。

当年5月,中箸筷业签约落户兴文。“最直接的是成本下降。”李科平告诉记者,当地采购竹材,每吨运费降至80元左右。

之后,成贵高铁如期开通。“两个小时到成都,每天早晚都有车,很方便。”邹洪说,他几乎每周往返,而越来越多的客户也乘高铁前来,“不仅是成都,我们还请了贵阳、昆明、广州、上海的客户来考察。”

2020年以来,中箸筷业的产能不断扩大,销量也在稳步提升。“现在每年两亿双没问题。”邹洪介绍,公司在接头筷领域的市场份额已进入全国前三。

兴文创新竹日用品交易中心。 兴文县委宣传部供图

一个产业正崛起

不止中箸筷业,落户兴文的竹业企业越来越多。竹产业已成为兴文县四大产业之一。目前,兴文经开区林竹产品精深加工片区已有入驻企业18家,其中规上企业12家。

兴文创新竹日用品交易中心也由此诞生。“投资商是从浙江过来的领军企业,当时考察了很久才决定入驻,高铁开通肯定是决定性因素之一。”王志飞回忆,作为四川南向通道上的节点,兴文出发可直抵浙江、广东、云南、贵州等省,这样的区位条件打动了投资商。

在刚投运的兴文创新竹日用品交易中心,记者看到,5000多种产品琳琅满目。“4月底才试营业,目前已有70万元入账。”中心负责人张睿告诉记者,通过四通八达的高铁,越来越多的生产商和采购商会聚于此。

“高铁缩短了相关企业与原材料产地、制成品市场的时空距离。”兴文县副县长彭波表示,竹餐饮、酒店用品等林竹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正推动当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助力兴文打造创新竹日用品之都。

兴文,这座川南腹地小县城,正成为四川南向大通道上的黄金节点。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