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四渡赤水⑥丨一渡赤水 避敌锋芒

2025-02-04 11:49:0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中共泸州市委党校

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

王亚闻

1935年1月28日,中央红军在青杠坡历经了一天激战后,未能歼灭敌人,同时也发现了川军兵力之强远超预想。在紧急关头,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在土城召开了临时会议。会上,毛泽东果断分析指出:“土城不能打了。若再打下去,就是一场消耗战,会使我军损失太大。”中革军委一致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当机立断决定立即撤出战斗,并致电各军团:“我野战军拟于今二十九日拂晓前脱离接触之敌,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南部西进。”

在敌人的包围圈尚未合拢之前,中央红军终于找到了一线生机,准备西渡赤水河。而现实情况是,当时的赤水河面上仅剩土城下游的浑溪口有一座浮桥可以加固后使用。按照部署,中央红军要分三路纵队渡河,这样就还需新架两座浮桥。在军情紧急、环境陌生的情况下,要在一夜之间搭设起可供3万多人通过的浮桥谈何容易!

越是在急难险重中,越能体现出共产党人的担当作为。为了确保此次渡河行动顺利实施,朱德、刘伯承在前线指挥部队迅速撤离阵地;陈云带领卫生等部门人员将伤员安置完毕;叶剑英带领参谋人员精确制定部队的过河计划;李富春到各单位进行动员教育;周恩来负责渡河的准备和指挥工作。经过一夜的紧密配合,工兵部队终于在29日拂晓前,完成了加固一座浮桥、新架设两座浮桥的任务。

渡河的时机到了!此时,望着眼前奔腾的赤水河,中央红军血战湘江的惨烈场景仍然历历在目,毛泽东清晰意识到部队只有轻装简从才能更加灵活机动,他果断提出:“我军应甩掉笨重的包袱,改为轻装,迅速向川南转移”。一渡赤水时,部队丢弃了影响渡河的辎重,甚至连最后一门75毫米口径的重火力炮都扔进了赤水河,这大幅提升了红军的行军速度,减少了阻击人员的伤亡,为转移争取了更多时间。一渡赤水河的任务胜利完成!

渡河后,毛泽东等领导人所在的中央纵队来到了位于泸州古蔺的永乐镇(中央红军入川第一桥——岩桑沟兴桥就在此地),毛泽东在这里首次踏上了四川的土地。

这次行动部署是在敌情极为严峻的形势下作出的决定,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最大程度保存红军有生力量的根本所在。而渡河行动之所以能够快速实现,靠的正是红军将士敢于担当的作风、严明的组织纪律以及超强的执行力。

毛泽东此时心里并不轻松,面对川军的重兵防守,北渡长江计划还能实现吗?如果不能实现,中央红军又该何去何从呢?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