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泸州市委党校
四川长征干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
钟媛媛
青杠坡战斗失利,中央在土城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西渡赤水河进入四川古蔺地区。此时,右纵队正从土城以北的赤水城南下回援,收到西渡赤水河的命令后,随即于1935年1月29日从元厚渡口渡过赤水河,经莲花山等地来到了古蔺的黄荆老林。
黄荆老林,是北纬28度线上物种多样性保存最完好的亚热带原始常绿阔叶林,平均海拔1300多米,森林覆盖率达96%,冬季冰雪覆盖,陡峭小道狭窄路滑。一进入黄荆老林,军团长林彪就发现了这里“山高路陡、粮食缺乏、群众均少”,1月30日,他接连向中革军委发了3封电报,报告行军困难,要求改变行军路线。
18时去电,汇报行军情况:“两日行军放弃小路爬高山,宿营地粮食均少,群众亦跑光,部队是露营,吃粥亦不得饱。”虽然转移时已经扔掉了许多坛坛罐罐,但由于带着伤病员,加之饿着肚子行军,同时还要应对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可能的袭击,右纵队的行进速度非常缓慢。
19时,林彪第二次给军委去电:“如此行进,绕道太多,请改变行进路线,不向古蔺以南行进,而经古蔺向永宁前进。”林彪的意思是不再转向古蔺以南绕路,直接向叙永进发。
21时30分,林彪第三次向军委报告:“二师今晚均在张家山山上宿营,该处只数户人家,粮食亦困难。由元厚到张家山到马路坝,道路岐极,行动困难,马匹多跌死。”今天古蔺“倒马坎”这个地名的由来就和这封电报有关。当年红一师从手扒窝通过时,陡峭的山路只有不到半米宽,下面就是万丈深渊。红军行进时虽十分小心,但仍不时有马匹不慎坠崖而亡,后来当地老百姓就将这里改名为“倒马坎”。
1935年1月31日凌晨1时,在综合分析敌情和详细研究林彪电文后,中革军委复电林彪:“同意右纵队改道向西转移,但应在31日全部通过该地区(古蔺以北的40里处)。”收到回电后,右路纵队改变行军路线,向西往叙永方向前进。
战士们渴了就在树梢上抓雪来解渴,饿了就用木叶水煮点树皮或野菜充饥,天黑了就在大树下蜷缩着身体休息……衣着单薄、装备落后、长途行军的红军指战员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凭借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战胜了寒冷的冰天雪地,征服了黄荆老林的艰难道路。
而这只是四渡赤水“路难行”的一个片段,在敌我力量悬殊之大、武器装备之落后的情况下,为摆脱敌人围追堵截、保存有生力量,中央红军翻越崇山峻岭、跨越江河湖泊、征服生存极限,以非凡的智慧和“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