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泸州市委党校
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
杨俊逸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记载:“1935年2月5日,在川滇黔交界的一个‘鸡鸣三省’的村子,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
这个“鸡一叫,三省都能听到”的村子,是博古与张闻天中央最高领导权的交接之地,在中共党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史料的发掘,确定“鸡鸣三省”会议的召开地,就是泸州市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下面,让我们跟随中央红军的足迹,去探访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泸州叙永石厢子,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因一块形似箱子的巨石矗立场头,因而取名“石厢子”。1935年2月4日晚上至2月5日凌晨,正值大年三十至大年初一这个时段,“鸡鸣三省”会议召开,也就是说,毛泽东等领导人以“开会”的方式在这里度过了跨年夜。这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度过的唯一一个春节,战士们惩恶霸,开粮仓,得到了短暂的休整,当地群众更是把这个春节称为“红军年”。但一片喜庆祥和的背后,党的组织问题、行动方针问题依然严峻,急需解决。
那么,“鸡鸣三省”会议,究竟研究决定了哪些重大事情呢?
首先,完成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完成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决定由张闻天接替博古在党中央负总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选择了自己的最高领导人,明确毛泽东作为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地位,使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落到了实处,开始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会议还讨论和研究了另外两个议题:一是制定中央红军的行动方针。鉴于叙永攻城不利,敌人重兵防守长江,决定暂时放弃遵义会议制定的北渡长江的原定计划,部署红军向扎西地区转移,以摆脱敌人重兵的“围追堵截”;二是讨论和研究了中央苏区今后的行动方针等问题,为中央苏区以后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鸡鸣三省”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延续,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中国革命伟大转折中的重要一环,为挽救中国共产党、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石厢子,在这个特别的春天里,党和红军站在新的起点上从此阔步向前,迎来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