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四渡赤水⑪丨川南游击纵队

2025-03-07 15:17:5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中共泸州市纳溪区委党校 段田恬

在中央红军一渡赤水转战川南之际,叙永特区游击队与红军取得了联系。1935年2月4日,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在叙永黄坭嘴接见了游击队负责人,并派遣数十名红军骨干扩充入游击队。2月9日,中共中央召开扎西会议,并作出了在云贵川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新的苏区根据地,配合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的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同志亲自动员组建了川南游击纵队,并下达三项任务:一是打击牵制敌人、配合中央红军北上;二是安置、保护伤病员;三是建立革命根据地。2月18日,纵队人员与特区游击队共600余人,在叙永五龙山寺庙前召开纵队成立大会。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川南游击纵队的真实写照。纵队成立后,便以各种番号在川南开展军事行动,佯装主力红军,主动暴露自己,在深山密林中不断与强敌作战。在叙永木厂梁子阻击川军首战告捷后,继续向南六县进发,又先后进行了攻占朱家山寨、巧取叙蓬溪等战斗,使泸州的川军惶恐不安,急令川军主力赴叙永城扼守。纵队牵制了一部分围追截击的敌军主力,配合中央红军顺利回师黔北,取得了二渡赤水再占遵义的胜利。同时,纵队还在川滇黔边区二十余县进行革命宣传,组织农会和革命委员会打土豪、分浮财,解除地主武装,摧毁反动政权,发动群众开展抗捐、抗丁、抗粮斗争,促进了川滇黔边区人民的觉醒。

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成立的第一支游击队。在1935年2月到1937年1月近两年的时间里,游击纵队在川滇黔边区孤军奋战,与数十倍的敌军周旋,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纵队将士绝不妥协、绝不屈服,坚持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26岁的戴元怀、33岁的徐策、32岁的余泽鸿、46岁的龙厚生、35岁的曾春鉴、43岁的赵文海,还有一批不知年龄的英勇将士:刘干臣、陈宏、阮俊臣、张凤光、殷禄才、陈华久……游击纵队付出惨烈、巨大的牺牲,将自己一腔热血洒在了川滇黔地区,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实现战略转移。

牺牲,是一种生命形态的消失;而永生,才是历史沉淀后的真相。那样的永生,是英雄不死的精神铸成的,那是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这样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