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古蔺县委党校 杨丹
扎西会议后,面对敌人四面包围的态势,毛泽东等领导人决定出其不意,杀个回马枪,回师黔北,二渡赤水。中央红军于1935年2月15日到达四川古蔺白沙场,并在此召开重要的军事会议,史称“白沙会议”。而在这个紧要关头,毛泽东的爱人贺子珍在白沙场长榜上即将分娩。
当天下午,太阳快要落山时,几个女红军陪同快要分娩的贺子珍来到长榜上吕福和家,想要借个地方生小孩。在红军到来之前,受国民党谣言的欺骗,吕福和全家人都跑光了,只请了个大婆来看家。大婆见红军说话客气,又看到担架上痛苦呻吟的贺子珍,善良朴实的她冒着被国民党“秋后算账”的风险,同意了红军的请求。
吕家堆杂物的环房成了“临时产房”。这是一间极其破旧的简陋屋子,里面除了碓磨以外空无一物,没有桌、没有床、甚至连门都没有。时值正月,古蔺山区的夜晚寒气逼人,身体虚弱的贺子珍却只能躺在担架上分娩。经历一次次剧烈的阵痛,终于迎来了婴儿呱呱坠地,响亮的啼哭声传递着新生的喜悦.....是个瘦小可爱的女孩。
毛泽民的夫人钱希均抱着可爱的孩子问道:“子珍,快看看吧?”
虚弱疲惫的贺子珍深知带着刚出生的孩子行军打仗是不可能的,她紧闭含泪的双眼,无力地摇摇头。“不用了,把她送给老乡吧,部队明天早晨就要出发,我实在不能带着她。”
“送走吧!”她无奈又绝决地催促着。
当妈妈的哪能不爱自己的孩子!那一声声婴儿的啼哭声是那样催肝裂肠、牵人肺腑!可是,在那样艰难复杂的战争环境中,敌人逼得做母亲的不能养育自己的孩子。
就这样,孩子生下来几小时后就被抱走了,还未来得及给孩子取个名字,甚至还没来得及和她爸爸见上一面。钱希均抱着孩子,拿着董必武写的寄托信找到了当地老人张二婆,请老人代为抚养,并送给老人一斗多米和一些衣物,反复叮嘱要把孩子照顾好,将来建立了根据地再来接她。可谁曾想,战争的残酷与艰难竟让这一送成了最后的诀别......
在长征途中还有很多像贺子珍一样的女战士。她们是妻子,却卸下红妆;她们是女儿,却告别父老;她们是母亲,却舍弃骨肉。在漫漫的长征途中,她们是步履坚定的战士,是血洒沙场的军人,是不惧生死的英雄!她们超越战事无常与生理的极限,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她们用舍身忘死的担当大爱,树立起“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