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四渡赤水㉑丨二郎滩开仓分盐

2025-04-17 11:38:4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刘天星

1935年2月15日,白沙会议下达了《朱德关于我军东渡赤水河的计划致各军团电》,即《二渡赤水河的行动计划》,指挥中央红军从泸州古蔺的太平渡、九溪口、二郎滩二次渡赤水河,向兵力空虚的黔北地区杀个回马枪。

为了给红军主力二渡赤水河争取时间,彭德怀、杨尚昆带领的红三军团在二郎滩渡口,与黔军犹国才部等进行了背水一战。这一仗,红军俘敌500余人,缴获枪支500余数。

二郎滩背水战胜利后,红军不忘群众困苦,没收了贵州军阀候之担的存盐,通知群众到盐号门前开会,宣传共产党的主张,然后开仓分盐。分盐持续了三天三夜,直到把侯之担囤积的6万斤盐全部分给了赤水河两岸的穷苦群众,部队才渡过赤水河进入贵州。

为什么会选择在二郎滩开仓分盐呢?

古时贵州不产盐,食盐主要由四川供给,而赤水河自古以来便是四川和贵州之间的大宗货物水运通道。由四川运往贵州的盐船,从长江经泸州合江进入赤水河,再由太平渡溯流直上、到达二郎滩转运。因为二郎滩上溯至马桑坪之间的河段未凿通,上行的盐船至此货物必须起岸,靠人力搬运至马桑坪,再装船运往茅台等地集散,故有“盐到二郎滩,换了背篼背过山”的说法,当时川黔两岸很多穷人靠背“过山盐”维生。

赤水河上大大小小的盐商大多也在二郎滩设号集运,特别是贵州军阀侯之担割据黔北及川南古蔺、叙永等县以后,把持赤水河上的盐务,在二郎滩设有川盐大型转运站“德谦裕”盐号。

盐,在今天算不上贵重的食品,但在当时却是稀罕物。赤水河两岸曾流传着“吃口盐,当过年”的民谣,这是因为长途运输,导致盐价极高,“斗米斤盐”的现象十分普遍。

二郎滩虽“因盐而兴”,但是天天卖劳力的背盐二哥(川黔两地靠背盐为生的穷苦百姓)却饱受盐霸欺凌,买不起盐。“天天背盐巴,顿顿菜汤淡”是他们穷苦生活的真实写照。二郎滩背水战的胜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现状。

中央红军想群众所想,满足群众所需,为人民谋幸福,在军情紧急的情况下开仓分盐,这正是“共产党人要永不脱离群众,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生动体现。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