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合江县委党校
曾 虹
在长征转战川滇黔边过程中,在极为恶劣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党组织仍然坚持培育地方武装力量和组建游击队伍,支援配合中央红军的行动。石顶山武装起义,正是一场发生在泸州合江以策应中央红军长征战略转移为目的的重要地方斗争。
石顶山位于合江县九支镇境内,与四川省叙永县和贵州省赤水县接壤,峻岭纵横、山高林密,进可直捣合江、赤水,退可进入深山老林,在山区分散打游击,与叙永游击斗争遥相呼应。1935年,当得知中央红军进入黔北以后,中共泸县中心县委当即决定在石顶山组织武装起义,以策应红军北渡长江。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1月上旬,当时的县委常委李清泉来到石顶山,以教书为掩护串联发动贫苦农民抗租、抗捐、抗丁,恢复发展党的组织,壮大武装力量。一个月后,由于敌人加强了泸州上游长江段的防御,并以重兵聚集川南围堵红军,此时红军从泸州或宜宾上游北渡长江或西渡金沙江已无可能。中共中央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并于2月18日挥师东向,二渡赤水,重入遵义。经过前期大量工作,石顶山群众的革命热情已然高涨,李清泉认为此时起义也可帮助二渡赤水后的红军安全转移,于是决定仍按原计划发动起义。
3月10日晚,石顶山起义爆发。起义部队攻占大同区公所和五通乡公所,处决大地主刘丕平,宣布成立“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队”持续开展游击斗争。敌人忙调集合江、赤水、叙永三县24个团练中队和部分川黔军队共2000多人进行“围剿”。游击队不断遭敌袭击,同中心县委和叙永游击队双双失去联系,只能孤军奋战,杨其生等英勇牺牲,到4月上旬只剩下李清泉、余德章、冯吉等零星几人,不得不分散隐蔽。李清泉晚年以一句“壮士未埋荒草骨”写尽了游击队员忠于革命、奋起自救的英勇无畏。
石顶山武装起义传播了革命的火种,为后续的武装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队作为战略疑兵影响了敌军对中央红军作战企图的判断,迫使国民党分出兵力进行围剿,从而减轻了川南方向的敌军压力,有力支援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石顶山人民以实际行动对毛泽东提出的正规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进行了有益探索,证明了地方军与游击队是正规军的有效补充,它是长征路上英雄热血谱就的一曲动人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