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泸州市委党校
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
张驰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指挥生涯的得意之笔,是长征中的伟大转折,是中国共产党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的重大历史节点。让我们从中深刻领悟,汲取奋进力量。
开始形成核心,力挽狂澜。遵义会议,毛泽东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是周恩来“助手”的毛泽东,帮助中央下军事指挥的决心。苟坝会议,新“三人团”成立,继“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后,再次解决了最高军事领导机构问题。四渡赤水期间,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一步步明确,采取行之有效的战略决策,确保了长征伟大转折的实现。中央政治局其他同志在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核心意识”,自觉维护毛泽东的核心领导,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成就了今天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核心是胜利之魂,必须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实事求是,“走”“打”结合。纵观四渡赤水战役,毛泽东等领导根据敌情变化,正确处理“走”与“打”的辩证关系:青杠坡战斗“打不赢”,红军以一渡赤水“走”进泸州,避开川敌;面对蒋介石重兵包围扎西,红军回师东进,从泸州“走”贵州,选择打得赢的对象——弱敌黔军,实现二渡歼敌;停止攻打打鼓新场,转而攻打鲁班场战斗失利,佯动而“走”,三渡调敌又进泸州;四渡赤水“走”出泸州,牵着敌人的鼻子在贵州云南打转,把敌人拖垮,成功甩敌,使红军乘隙实现渡江北上的战略目标。“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实事求是、机动灵活,在“走打结合”中把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辩证统一起来,“三进三出”泸州,只为求生、求实、求变、求胜。
人民至上,血肉相依。红军在泸州一路走,一路扎根群众、宣传群众、团结群众、爱护群众。口再渴,也不摘举手可得的橘子;肚再饿,也要在萝卜坑里放下铜板;夜里宿营,宁可在大树下歇息,也不惊扰百姓;红军到达石厢子,正值春节,杀土豪的猪,分肉给群众,共度春节;到达二郎滩,开仓分盐,救济干人;乡亲们也腾出自家房屋、宅院、商铺给红军住宿;贡献自家船只、门板、楼梯,为红军搭建浮桥;收留、掩护和医治伤病红军;为红军当向导、送情报、抬担架;古蔺县有800多人参加红军,叙永县有500多人参加红军游击队。党和红军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上演了一场威武雄壮的精彩活剧,成为坚持人民至上的方法论的生动历史实践。
四渡赤水经典战例向我们昭示:汲取政治伟力,塑造对党忠诚担当作为政治品格;汲取信仰伟力,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汲取作风伟力,传承光荣传统树立优良作风;汲取奋斗伟力,践行正确政绩观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