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十三五”成就丨回顾脱贫攻坚篇 泸州324个贫困村39.9万人全面脱贫

2020-12-04 16:48:3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四川在线(泸州频道 蔡惠兰)“易地搬迁政策好,让我们住上了好房子,出门交通好了,娃儿读书也近了。”11月29日,叙永县江门镇古寨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王文君一家人正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围着电火炉看着电视剧。

而王文君只是泸州脱贫人口的一个剪影,因为像王文君一样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的贫困人口泸州有近4万人。

近年来,泸州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总目标任务,始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压紧压实责任,采取超常举措,通过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等措施,全力推进减贫工作。全市建卡贫困人口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底的2488元,增长到2020年的10301元,实现了全市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年年有增加、生活质量年年有提升。同时,泸州健康扶贫模式还得到中央领导同志肯定批示,相关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叙永县江门古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作为全国唯一的易地扶贫搬迁先进典型代表,制成沙盘参加“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全省学校“改薄”现场会在叙永县召开,合江县教育扶贫经验案例入选中宣部、国扶办《厉害了我们的新时代-脱贫攻坚在路上》一书。泸州市及叙永县、古蔺县、合江县、纳溪区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连续多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市(州)和先进县(区)。

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9万人,退出贫困村324个。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先后摘帽,全面完成了贫困退出任务,泸州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

易地搬迁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王文君原是江门镇青云村七组村民,以前的老屋靠大山,一到下雨天,房子就漏雨,一家人就要用脸盆、水桶接雨水,墙起了缝,担心房子会垮,半夜都不敢睡觉,出门一脚泥,交通也不方便。现在,搬迁到了安置点,宽敞明亮的客厅,干净整洁的卧室,卫生间里安装了冲水马桶,厨房用上天燃气,夏天有安装的空调。王文君通过政府办的就业培训班还拿到了厨师证,就在家门口的江门古寨一家餐馆工作,爱人也在餐馆当起了服务员,这让王文君一家人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和王文君一样,享受易地搬迁政策的合江县尧坝镇尧坝驿居民龙泽英,2017年离开低矮破败的土坯房,搬迁到了尧坝驿安置点,住上了粉墙黛瓦、古香古色的120多平米的房子。龙泽英说,“现在比以前的茅草房好多了,尧坝驿开街后,这里就成为了‘网红景点’,游客络绎不绝,我在家门口种上了很多的花,城里人看到,很羡慕我们住着这样好的房子。”

合江县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旅游+扶贫”模式,将尧坝镇白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打造成文旅扶贫产业综合体——“尧坝驿”,实现“搬迁摆脱贫困、旅游带动发展、产业振兴乡村”。

据了解,泸州市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累计搬迁19269户77993人,集中安置点达318个,均做到配套设施齐备,环境条件优美。不仅让贫困户“搬得出”,还要让贫困户“稳得住”,通过采取“以产定搬+以搬促城+产城相融”和“易地扶贫搬迁+旅游+扶贫”等新模式,让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融入城镇新生活,真正实现了住上好房子、找到了好工作,过上了好日子。

产业扶贫政府搭台,村民唱好致富戏

11月29日,在叙永县赤水镇赤水河消费扶贫中产品交易中心,一大早,许评就迎来了第一批前来采购的客人。“今天收到了20件碰柑的订单发往成都,现店里又来了一批泸州的客人,要了12件货,我得赶快打包,不能让客人等久了。”许评高兴的说,最

多的一个订单是11月25日发往成都一家科技化司的订单,订了173件碰柑,为了保证果子的质量,这些果子都是他自己去采摘的。

2018年初,刚建成开市的赤水河消费扶贫中产品交易中心只有许评和另一个村民,村民们见许评的生意越做越红火,直到年底,其它村民才陆续做了起来。这样,又给善于思考许评带来了商机,于是,许评又做起邮政快递、顺风快递等了4家快递生意,将当地的土鸡蛋、土特产、各种水果销往全国各地。最多一天多达300多件。除此之外,许评家里还种了水果、养了猪。“现在生意越来越好,家里修了两层的楼房,也买了车子,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评说。

许评的成功脱贫,仅是全市贫困户的缩影。十三五以来,泸州市强化就业扶贫,开展贫困户就业排查,鼓励中小企业、扶贫车间、扶贫项目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

在古蔺县古蔺县扶贫产业集中发展区的高乐皮具厂车间,石鹅村11组村民陈西邦感慨颇深。几年前,陈西邦还是一个建卡扶贫贫困户,家里4个小孩都在读书,为此,他不得不独自前往广东打工。自从2019年3月广州高乐皮具作为古蔺扶贫产业集中发展区一期第一批项目已建成并投运后,陈西邦就走进车间成了产业工人,现在,他吃住都在公司,每月工资收入五六千元。陈西邦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家门口挣五六千元,比外面打划算,还可以照顾家庭。

而在马蹄镇,甜橙产业作为全镇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通过培育马蹄甜橙种植专合社,带动附近椒园镇、白泥乡、双沙镇等甜橙种植区域发展。截止目前,甜橙种植面积1.38万亩,投产3.825万吨,产值1.53亿元;初加工柑橘2.6万吨,产值1亿元;农旅体验休闲实现接待1万人次,收入500余万元。总产值达2.58亿元,带动农户3800余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万余元。

高洁凤曾经就是古蔺县马蹄镇马蹄社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她通过务工、土地流转等方式加入园区甜橙种植产业,实现了增收脱贫。

泸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持续深化产业扶贫,普遍形成“企业+基地+专合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成脱贫产业园334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场244个,就业扶贫示范基地19个,扶贫示范车间26个,产业融合示范园区53个,古蔺县乌蒙山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经验列入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完善基础设施“致富桥”搭起村民致富路

“你看,我家就在河对面,看着虽近,但峡谷深切、又隔着一道河,交通极其不便,以前每次回家都要绕行几个小时,现在桥通了,我回娘家走路最多半小时。”叙永县水潦乡岔河村彝族村民陈钊告诉记者,大桥通车后,两岸来往的村民、踩桥观景的游客越来越多,岔河村热闹起来了,大桥两边也自形成了简易的农贸交易市场。到春夏季人最多,来看桃李花的、摄影的,盼着明年多卖点水果多挣点钱。”

据水潦乡党委书记熊伟介绍,鸡鸣三省大桥是我省“渡改桥”项目典型代表。2016年将其纳入渡改桥推进方案,投资5900万元,项目于2016年7月3日开工建设,2020年1月21日建成通车。两岸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独特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迎来开发利用的良好机遇,四川叙永的农特产品以及云南的矿产资源也获得快捷运送的通道,已成为赤水河沿岸老百姓心中名副其实的“民生桥”‘连心桥’‘致富桥'”。

泸州脱贫攻坚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村级公路总里程达13842公里,实现了全市乡镇、建制村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运,贫困地区交通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为贫困群众架起了一座座致富桥,铺通了一条条致富路。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