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泸州频道 郭慧琳)“基础设施建设、电力设施和农村饮水安全这三方面,在我看来是叙永县这几年变化最大之处。”2月24日,说起脱贫攻坚这项工作,泸州市政协委员余显中十分感慨。
叙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是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人均GDP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
“在脱贫攻坚以前,谁能想到高耸的山间能有现在这样绕着山腰盘旋而上的硬化路,家家户户打开水龙头就有干净的自来水……如今宽阔的硬化路,干净的自来水,宽敞、安全的房屋等,整个村庄的风貌变了样。脱贫攻坚前,居住在大山深处的村民想也不敢想的事。”余显中说。
余显中告诉记者,让他感触最深的是这路通了。“现在基本实现了村村通了硬化路,绝大多数地方是社社通,甚至有的路通到了村民的家门口。硬化路的标准相对也较高,以前是3.5米宽,现在基本是4.5米宽,保障了村民的通行。就拿观兴镇奇峰村到鸡婆头村民小组来说,这距离也就5千米的样子,以前只有一条小路相通,奇峰村村民要去村民小组坐车也要1个多小时,走路要花上3—4个小时。现在路通了,村民往返,坐车单程不会超过半小时。”余显中说。
变化二,农村饮水安全。余显中表示,在脱贫攻坚以前,有的村民多数只喝两种水,一是地上接的水,二就是村民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喝房顶上下雨后的积水。现在不一样了,家家户户都能够喝上干净的自来水。
变化三,电力设施改善。余显中表示,以前农村多数是小水电站在供电,设施设备已经老化。现在通过电路改造,标准提高了,电力保障到位了。以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苦”日子过去了,也回不去了。
如何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余显中带来了三个建议: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资金和项目;三是怎么用好其他地方的可复制经验。
余显中表示,乡村振兴中基础设施是前提和基础,产业的支撑是核心,人才是关键。没有产业支撑就没有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后,才有平台吸引人才,才有可能把优势产业做优,达到振兴乡村的目的。他建议,在乡村振兴中,应该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到一个高度。资金和项目上,资金太分散,有的效果不够显著。县一级可以将资金整合起来统筹利用,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复制可复制经验上,要符合农村的实际尊重老百姓的实际。不能用城市的眼光来建农村,不能用北方的标准来看南方,不能照搬照抄,可能经验在这个地方很好,但换了个地方不一定好,应防止过度制定标准。在乡村振兴中,原则和底线不能突破,要发挥老百姓的主观能动性,基层干部的主管能动性,才能真正做到资源不浪费,真正为民办好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