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故事

2021-05-21 07:46:40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魏杰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何开四

对父亲的回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父亲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也有不平凡之处。兹拈出四则,以概其余。

1950年,一个春天的故事

儿时的记忆是顽强的,也是有趣的。那是1950年的春天,我五岁,我二哥七岁。那时,百废待兴,社会秩序尚不安定。我父亲是泸州市郊区一个中学的教书先生,年轻时也是一个热血青年,曾参加过泸州顺庆起义。但作为一个老知识分子,对新社会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有一天,他进城办事,把二哥也带上了。父亲出门穿的是长衫,害怕孩子走落,一路上都让我二哥牵着他的长衫走。进城前,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到了市区,麻烦就来了。街上人太多,熙熙攘攘,小城市,中山装还没普及,穿长衫的人还多,走着走着二哥不知怎的就牵上了别人的长衫,等到看到的不是父亲时,就嚎啕大哭起来。以下的故事是,二哥被街上巡逻的警察发现了,带到了当时的南城派出所。警察自然是有办法的,也找到了我的父亲。父亲到派出所时,我二哥正在吃饭,大概是回锅肉吧,吃得满嘴流油,情景真是感人。那时家里孩子多,生活拮据,也难得“打牙祭”,二哥少不更事,当然会猛吃一顿。以后父亲经常给家人讲这个故事,乃至成为我们家庭教育的一个传统节目。记得我当时很后悔,恨不得也被带到派出所,大啖一顿。但对父亲而言,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正是从这件小事上看到了人民警察的形象,看到了新生共和国的形象!

童年的情形就是将来的命运。有趣的是,我二哥长大后特别慷慨大方,最乐于助人。这也不奇怪,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小时候就吃了人家的,长大理该回馈社会。他每次探亲回家,父亲无一例外地都要讲他在派出所吃饭的故事。

“动物园”的孩子们

我家四个孩子,全是男娃儿,父亲是个开明人,孩子取名也按自然数列,依次为一二三四,即老大何开一,老二何开二,老三何开三,老四何开四;叔叔家生了个孩子,跟着也叫何开五,按十二生肖排下来即是“龙、马、羊、猴、猪”。父亲就编了个顺口溜:“龙马羊猴猪,天天要读书”。鲁迅先生说过,木匠子玩弄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生在一个教师家里,自小就和书为伴了。记得小时候,父亲从来没给我们买过玩具,衣服也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老三穿了老四穿,非常俭朴,但书却是一本接着一本买,全是连环画。父亲在每一本书上都写上“动物园的书”几个字,不知情的人还真以为书是动物园的,是何家的几个孩子偷了人家的书,我们多次叫父亲别写了,但父亲还是照写不误,真是没办法!不过这些书还真起作用,也许我读书习惯就是从读这些小人书养成的。

但是父亲从不强求我们读书,也从不辅导我们学习,一切听从自然,无为而治,真正强求我们的是锻炼身体,一大早必须起来跑步。就是平时放学回来或者假日,父亲一律叫我们到外面去耍,即便是烈日炎炎的夏季,也不让在家里待着,因而我们几弟兄从小就适应了户外活动,要么到学校后面的狮子岩爬山,要么到长江游泳,个个都像野孩子。

长大了,我才知道父亲的良苦用心,那就是读书必须是潜移默化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从小就锻炼好身体,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让天性自由发展,现在我结实的身体依然能胜任繁重的工作,豁达的性格能经受住生活的折腾,我想很大程度归功于童年时代大自然的熏陶和馈赠。

父亲的房子

中国人讲言传身教。父亲重言传,也重身教。他说过这样的话,“作为父母,也如教师一样,都有双重任务。一面要自己很好做人,做一个像人那样的人;另一面也要很好地培育人。做人是要自己当模范,做孩子的模范,育人是要把孩子培育成像人那样的人。”父亲从不说空话,打诳语。他要求孩子们做到的,他一定率先垂范,作出榜样。譬如,他告诫从政的孩子要“清慎勤”,他一生践行的就是“清慎勤”。作为校领导,他始终保持清廉的本色。以住房为例,他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单位分房历来是件头痛的事,它牵涉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一个人的品质往往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来。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在泸州一中任副校长时,学校教师分为有眷宿舍和无眷宿舍,前者大,有三间;后者小,只有一间。那时,住房很紧张。我们家七口人,父亲又是校领导,自然住的是有眷宿舍。在我的记忆中,这套房子不仅比较宽敞,而且位置好,开窗便可见大江东去,时而还听得见纤夫的号子声声。有个数学教师是教学骨干,家里五口人,孩子尚小,住的是无眷宿舍,苦不堪言。为了留住人才,父亲便主动辞让,和这位教师换房。他让我们四个孩子一律搬到学校的集体宿舍住。从初中到高中,我们都是在泸州一中的学生集体宿舍度过的。

1960年,父亲调任泸州师范工作,他同样以家中孩子已大为由,不必多分房子。当时学校的老师大多都住在由一个大庙改造的宿舍里,上面是大殿,下面两边是厢房。父亲住的大殿一间,是由神龛改建的,大约有18平方米。光阴荏苒,整整43年间,父亲就再也没搬过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居住环境大大改善,多次分房。以职务、工龄、贡献论,父亲完全有理由分到最好的新房,但父亲还是一律辞让。人家都说是何校长高风亮节,但父亲从来不这样看。他总是说,这房子很好,有木地板,出门就是大殿,便于活动;而且他还说,我大学毕业到泸州工作一开始就住在这里,早已习惯了。就在这间陋室里,父亲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创办了家庭小报,义务辅导了大量的求学者。父亲自奉甚俭,却十分关心教师的生活。他多次在人大、政协大声疾呼要提高教师福利,特别是要解决好他们的住房问题。

父亲和《泸州地方文献目录提要三十种》

父亲晚年有两件事值得一说:一是创办家庭小报,一是撰写泸州著作简介(即现在出版的《泸州地方文献目录提要三十种》)。父亲历来喜欢读报,对办报也有浓厚的兴趣。在泸州一中和泸州师范任教时,就自编自写,以壁报的形式为学生传授文史知识。退休后,兴趣未减,续之以家庭小报。此报的重点是提倡八字家风:和睦、勤俭、奋发、追求。

父亲是学外语出身,但对文史用力更勤,有较深厚的国学基础。家中的藏书主要是文史书籍。我记得父亲每天早晨的功课就是吟诵唐诗宋词。我读研究生专攻“钱学”,父亲竟然把钱先生的《谈艺录》《宋诗选注》《管锥编》也通读了一遍,还多次和我商讨“钱学”中的一些学术问题。这些无疑对他撰写泸州著作简介提供了学术支撑。但更重要的是父亲的乡愁情结。他生于斯,长于斯,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

1986年起,父亲开始撰写泸州著作简介。其初衷是为泸州图书馆的泸州人著作(也包括非泸州人撰写的有关泸州人的著作)整理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提要,以备馆藏查用。这带有工具书的性质,属于目录学的范围。它既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要从致用的角度,发掘其潜在的价值。此书的整理殊为不易。不同版本相互交集,勘探之处甚多,很多字要辨认;再加书中涉及大量的人名、地名、文物典故都要考据订正,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父亲夙兴夜寐,惨淡经营,整整五六年的光阴,父亲就是凭着老花镜和一柄放大镜孜孜矻矻写就了这部学术著作。

《泸州地方文献目录提要三十种》出版后,得到了专家和读者的好评。只可惜父亲未能目睹这本书的问世。实是憾事一桩。

父亲的故事很多。以上只是零碎的片段。好在《何白李家书》现在问世,大家不妨看一看,了解下一个老人的际遇和感悟,了解下一个家族的世纪沧桑,那一定是有意义的事。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