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群众中的应急英模——泸州市红十字山地救援队

2021-11-11 17:02:5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朱索 蒲晓旭) 近日,在应急管理部表彰的全国应急系统先进集体中,有一个单位引人瞩目,他们就是泸州红十字山地救援队。成立17年来,他们志愿为群众提供应急救援保障,地震、水灾、掉崖、溺水,哪里有灾难、就奔赴哪里。

户外“老鸟”成长为救援专家

刚成立的时候,泸州红十字山地救援队是一支专业属性单一的山地救援队,主要向为登山、攀岩、徒步穿越等户外运动中发生的意外事故提供救援服务。队长肖兵,是一个有着10年户外运动经验的“老鸟”。

“2004年,国内户外运动刚刚蓬勃兴起,可以说是毫无秩序地野蛮发展。很多人经验技术学习的知识不够,又想去耍,登山滑坠这样的意外事故很多。我想我们受过登山、攀岩方面的专业培训,是不是可以就组建一支成建制的救援队伍,来帮助这些户外运动的爱好者”。

2004年10月,泸州市山地救援队成立。很快,他们的技能就派上了用场。

泸州市叙永县正东镇是典型喀斯特地貌山区,这里悬崖峭壁围绕草原,草原环绕漏斗,地下河时而出洞,时而隐没,山水、溶洞、草原、石林、天坑融为一体,架构成了独具一格的奇妙世界,也吸引了众多户外爱好者来这里攀岩、露营。但2005年的一场暴雨,却差点造成一场惨剧。

“半夜1点钟接到求助电话,当地突降暴雨引发山洪,在西湖山谷露营的一支十余人的攀岩爱好者团队被洪水包围,请求援助。”赶到后,肖兵发现局势已十分危急。驴友露营的草原四面均是峭壁,来时道路已被山洪淹没,无法撤离。洪水已从天坑底部溢出,而大草坪中间有条河,向天坑的尾部流去,水流很急,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卷入地下暗河。

“我们将景区的脚踏船和临时扎的一个竹排捆绑在一起,全力冲过去,用我们专用的绳索,把12个人挨个救过来”。

这一次救人让肖兵和他的队友们深受触动,“每次救人后,都感觉生命那么脆弱,用我们的专业技能去救人,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泸州市山地救援队第一时间冲向了救援最前线,在连续8天的救援行动中,足迹遍布都江堰、绵竹、什邡、广汉多个市、县,在废墟中用手刨出了1名女子,确定了十余处垮塌废墟的被埋压人员定位工作,在大山中接应出迷路受困的50余名小学生和教师。但由于装备和技能不足,仍有许多受困群众没能成功营救。

“我们擅长的专业主要是高空救援、水域救援和山地救援,面对地震这样的大灾大难,看到人家需要你的时候,我们也束手无策,真的是很绝望”。

回到泸州后,肖兵和队员们自筹资金,在红十字会和四川警察学院的支持下建起训练基地,加强救援能力训练,将搜救队的工作重心逐步扩展到地震和自然灾害救援、水域救援、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应急救护救援培训等多种综合应急救援领域。在社会人士的捐助下,装备起生命探测仪、救援专用船艇、蛙人设备、水下机器人、无人机等专业救援装备,并开拓了自有的山地、高空、水域训练场地。

在救援训练基地,我们看到救援队开展训练和救援行动的纪念照片。其中一只史宾格犬特别引人注目。

 

“它叫‘猪猪’,是一位企业家花了17万美元从英国购买的,随后赠给了泸州山地救援队。我们还专门组建了搜救犬中队,成为国内第一个接受专业山地救援及搜救犬训练的民间救援队伍。”肖兵介绍,在搜寻地震废墟幸存者中,搜救犬能够有力弥补人工搜寻和生命探测仪的短板,特别是对一些被困在深层、无力呼救的幸存者,基本依靠搜救犬来搜索定位。

2014年8月4日,距离云南鲁甸6.5级地震已差不多一天时间过去,但连续不断的余震,不禁让人脚底发软。在震中龙头山镇,救援工作举步维艰。当泸州山地救援队到达震中龙头山镇后,还没有来得及休整的他们,便立即投入到搜救工作中。废墟上,“猪猪”白色的身影和救援队员的橙色衣服分外分明,它一个箭步扎进废墟,东嗅嗅、西闻闻。几分钟后,“猪猪”突然狂吠不止,并用前爪发疯似地猛刨脚下的砖块和瓦砾。在“猪猪”的提示下,泸州山地救援队几名队员冲上前,手刨、肩扛,挪开一块块沉重的水泥板。10分钟后,一名二十多岁女子在废墟中被找到。

因为高强度的搜救,“猪猪”累病了。经宠物医院全面体检,疑似多年的搜救以及吸入过多地震粉尘,导致“猪猪”患上咽炎和哮喘。现在,14岁的“猪猪”已退休回家,它的后代朱小贱、大懵也在搜救工作中殉职,但巴库、黑娃、柠檬等搜救犬已经接下了重担,“9.7”云南彝良地震救援、泸州叙永山体滑坡、泸州失踪老人搜救、“4.20”芦山地震救援、“8.3”云南鲁甸地震救援等多次救援行动中都能看到他们跳动的身影,被称为“废墟上的精灵”。

搜救犬中队的新老更替,也见证着这支救援队伍的成长。2019年救援队参加应急管理部组织的全国社会力量救援技术大赛,救援队选派的11名队员经过初赛复赛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全国总决赛,绳索救援技能获全国第三、水域救援技能获全国第九。他们还先后参加中国红十字会“同心协力2021”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举行“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大规模实兵演习以及泸州市“护航2021”泸州市综合应急实战演练,成长为行业系统和地方政府一支不可或缺的救援力量。

热爱生命的共同目标让我们走到一起

2012年12月14日上午,甘凤梅的丈夫曾廷利和二哥来到泸州市红十字会给救援队送来一面锦旗:“山地救援显神勇,抢救生命百米坑”。

12月3日下午,在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清水村,31岁的居民甘凤梅不慎坠入一处天坑中,生死未卜。泸州红十字山地救援队赶到现场后,杨玉海和8名队员立即槌绳下到天坑150米深开展搜救工作,找到甘凤梅遗体并成功把她带回地面。

杨玉海是泸州酒城乐园的攀岩教练,使用绳索实施高空救援正是他的强项,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紧急救援。他回忆道,“出来的时候,我都惊呆了,外面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的把外面包围了,他们急切的想知道搜救结果。”

曾廷利的二哥说:当时把弟妹(遗体)带出来的那一刻,他的眼泪流下来了,那种感受是无法说出来的,他们不知道怎么来表达对救援队的谢意!

为了参加队里的集训和救援工作,杨玉海常常不得不向公司领导请假,业余时间也得不到休息。同事们经常问他,又没得一分钱报酬的,你为啥子那么积极。我想,只有亲身经历过,感受到生命珍贵,才更加愿意用自己一技之长去帮助更多的人。

2021年七月,连续多日的罕见暴雨侵袭河南。河南多地告急!

千里之外的四川叙永县,32岁的泸州市红十字山地救援队志愿者杨争光正在家陪伴年近七旬重病在床的父亲。老人年近七旬,患有糖尿病并发脑梗和偏瘫,一直由杨争光和母亲照顾。

“需5名同志携带水上救援装备参与驰援河南。”

7月24日上午,在泸州市红十字山地救援队微信群看到这条消息,杨争光犹豫了一下。父亲看出了他的难处,坚定地支持他唯一的儿子赴河南救援。

等不及向妻子和女儿当面道别,杨争光收拾好行囊,给妻子发了一条微信——“我去河南抗洪救灾去了,你照顾好孩子和家里,勿念!”

杨争光一行在25日下午即开展救援工作,他们在新乡市内一个小区里转移了十几名被困群众。次日一早,杨争光一行又转战同为重灾区的新乡市卫辉市。由于救援艇重约一吨吃水较深,仅能在深水区航行救援。杨争光一行就冒着盛夏的烈日,推着沉重的拖车涉水赶往深水区。他们分工明确,杨争光和一名队友驾艇,另三名队友下水四处搜寻受灾群众。一旦发现被困群众,队友就用对讲机呼叫杨争光驾艇去接。救援艇一次最多可承载13名群众,他们就这样一船接一船地将受灾群众运送至安全地点。

结束在卫辉的救援,杨争光一行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驻地在一家面馆就餐。几个人点了一些面条和小菜。结账时,河南籍的老板看到他们穿着胸前标有“泸州市红十字山地救援队”的服装,既不肯算账也不肯收钱。他们只好悄悄将300多元餐费压在碗底。不想老板追了出来,把钱塞还给杨争光一行——“你们来救我们,我们怎么可以收你们的钱啊!”

顿时,杨争光的眼眶湿润了。这是在河南救援期间,最令他动容的一幕。杨争光感动的说道,“受再多的苦、再多的累也值得”。

像杨争光这样的救人英雄,泸州红十字山地救援队还有很多。在肖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应急救援这一队伍中。“我们的成员虽然分别来自学校、企业、执法部门、医疗机构等不同行业,但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这一共同的目标使他们走到了一起。”肖兵说道。

成立17年来,泸州市红十字山地救援队先后参加地震救援、水灾救援、天坑救援、悬崖救援、溺水救援等重大救援项目50余起,共转移受困人员2000余人。(泸州市应急管理局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