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24”丨飞机起飞、降落第一道关卡 看机场风云“哨兵”的一天

2022-03-01 15:29:3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川观新闻·泸州观察 张其

在泸州云龙机场航管楼,有这样一群人:为了摸清“老天爷”的“脾气”,“抬头望天”成了工作日常,“与天为伴”是最真实写照。他们就是泸州云龙机场航务管理部气象台气象员,是风云的“哨兵”。

作为保障机场正常运行的幕后之一,很多人对机场气象员的工作并不了解,甚至大多数人对气象员的认识仅停留在对天气的预报。“机场气象员的一天要干些啥?”“天气预报从何而来?”“预报不准咋办?”带着这些问题,近日,川报泸州全媒体中心来到泸州云龙机场寻找答案。

 

 

24小时值守

机场最早上班“打工人”

“发报、尚未编发整点报,发报、尚未编发整点报……”凌晨2点59分,随着编发报闹钟的提醒,骆川在准点准时将整理好的天气信息发送到所有机场以及航空公司,这也意味着他一天的工作从凌晨3点开始了。

泸州云龙机场航务管理部气象台气象员骆川。张其摄

骆川是泸州云龙机场航务管理部气象台中的一员,今年31岁,2014年在攀枝花机场从事航空气象观测、预报工作,一干就是6年。直到2019年辞职回到泸州,11月份在泸州云龙机场入职,转眼已在此工作2年多。

泸州机场气象台由天气观测、天气预报、气象机务三个岗位组成,每一个岗位背后都有独立的工作任务。观测岗,到岗首先需要将所有设备进行GPS对时,确保误差不能超过30秒,其次是每小时的50分到观测平台观测实时天气,并在整点进行发送,做到1小时一份报。预报岗,从早上上班开始就要结合数值预报、卫星云图和雷达分析当天的天气趋势,在早上与气象组成员一起做天气会商,确定主体的天气趋势,再根据此结论来做当天的预报,每3小时就要发一份报。

骆川在楼顶观测平台观测实时天气情况。张其摄

因为天气的变化莫测,天气的好与坏都需要“哨兵”24小时盯梢,所以气象员还是机场最早上班的“打工人”。在骆川看来,自己岗位就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的“粮草”一般,不管是飞机的起飞还是降落,气象是第一道关卡,所以必须要在本场起飞航班时间再往前3个小时的整点前制作好报文并发出。“像泸州机场最早一班航班为早上6点40,所以我们必须在凌晨2点50前到达观测平台,凌晨3点准时发出气象报文,夜间值班是一分钟都不敢多睡,就怕睡过去耽误了报文的发送。”骆川笑着说道。

不仅如此,因为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机场气象员对一年四季也有别样情感。“在民航系统里,一年四季划分为了‘夏秋航季’和‘冬春航季’两季。夏秋航季最担心的就是雷暴、强降水、大风伴有风切变,冬春航季怕的就是低云和低能见度。”骆川举了个例,冬天很多人都喜欢有太阳暖洋洋的,但作为机场气象员并不喜欢冬天出大太阳,因为很多时候前一天大太阳,第二天就容易起雾,这样会直接导致航班大面积延误。

变化是常态

气象员也有“三怕”

大多数机场气象员,心里都有“三怕”。

具体是哪“三怕”?骆川介绍到,“起不来、报不准、设备坏”。首先是起不来,因为凌晨3点就要起来发报,意味着2点半熟睡时必须起床,对于大多数人都很困难,因此值班室和工作室随处都有闹钟;其次是设备坏,其实我们不怕设备没数据,就怕设备有数据是错误的,因此如果发报设备坏了,直接导致那份报会发错或者迟发;再是报不准,比如天气突发情况没有预测到但是又发生了,这样就会有很大的心里压力,经常会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不是我有些知识没学好?”甚至,因此上一次的“没报准”,导致下一次发报会产生自我怀疑。

骆川正在手绘天气图。张其摄

因为“怕”所以才会全力以赴做好,但变化毕竟是常态,因此有些天气始终是无法预测避免的。“记得2020年的5月5日,那天晚上风很大,达到了30米每秒,这个风速相当于车开到时速108所感受到的风,并伴有雷暴。但当天我们只预计到有了一次雷雨过程,大风则在预计范围之外。因此等到大风结束后,整个气象组进行复盘,搜集了相关雷达图、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是有一次飑线判断错误,加上雷达精度不是太高,相当于是漏观测了。”骆川回忆说,像这种比较强的雷暴附加大风、冰雹等极端天气是比较难预报的,毕竟没有参考资料。

骆川正在与气象组成员分析天气图。张其摄

当被问到,如何用一个词形容自己所在岗位?骆川想了想认真地回答道“如履薄冰”。骆川说,每一个民航人心中都有三个敬畏: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作为机场气象员,是对飞机服务、对航班服务、对航班上的人服务,因此无论是天气的观测还是预报,必须做到严谨、细致、精益求精。

整理好实时天气信息,骆川正在发送整点气象报。张其摄

“相信每一名机场气象员最大的成就感,莫过于看着窗外的飞机顺利的起降”!看着外面缓缓停靠在停机坪上的飞机,骆川感慨道。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