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石刻“揭秘”宋人衣食住行

2022-05-24 17:51:3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泸州观察 周梦颖 文/图

泸县宋代石刻,是宋代历史的真实写照。专家学者曾说,泸县宋代石刻是“一幅埋藏在地下的清明上河图”,对人们了解宋代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宋代时期,人们穿什么样的衣服?吃的食物与现在又有何差别?建筑都是什么结构的?……“藏”在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内的石刻,可以作出解答。

自2000年起,泸县发掘出大量南宋时期石刻,其数量多、保存完好、雕刻精美。出土的石刻,有各种人物、建筑、家具以及各种动植物图案,有南宋时期的家具特点、建筑风格,有南宋时期的人文、舞蹈、服饰、风土人情等,如《妇人启门图》《勾栏》等,具有四川生活特色的画面。

据介绍,在泸县出土的建筑构件类石刻中,主要有仿木结构的斗拱和门。斗拱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独具特色的构件系统,主要作用就是承重且兼有装饰效果。出土的门也分单扇门和双扇门。

置身博物馆内,就可以看到,有身穿飘逸服饰、气质灵动优雅的飞天石刻,也有头戴钢盔,身披战袍,手执兵器,脚踏祥云的武士;有穿着大袖袍衫、头戴帽子、风姿绰约的男侍,也有手持注子,头戴软脚花冠,面部丰满,身穿圆领窄袖襦和长裙,束腰革带的侍女。

体态、神态各一的人物石刻中,有执团扇者、有持铜镜者、持奁者...石刻上雕刻的人物形象,决定了他们的装扮,服饰也都有差别。

“泸县宋代石刻可以说是一部不朽的宋人时尚百科全书。”在四川大学考古学博士、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文博副研究员赵兰看来,宋代的服饰风格,从颜色到款式都呈现出精致、优雅的审美特征。宋代的服饰材质以丝和麻为主,幞头也是当时社会的一大流行,且样式不少,如冲天、展角、交脚、软脚式等。

男包幞头,女戴冠,这类石刻在馆内也很常见。“冠是宋代女性扮靓的神器,上到皇后下到平民女子都呈现出对冠的喜好。”赵兰说,宋人的生活高品位,除了体现在服饰上,也体现在美食中。

在泸县宋代石刻展示的有关饮食文化的题材中,不少侍女图桌上摆放的东西,也能反映宋人的饮食。

赵兰介绍,宋人平时的饮食习俗普遍也是一日三餐,但他们一般是在饭前吃果品,再上菜下酒。我们中华民族历代都重视各种传统节日,配合各种传统节日还有专门的饮食讲究,比如春节吃饺子、汤圆,端午吃粽子等。宋人也是如此。

“宋人过传统节令的时候,比如社日、端午、重阳,就爱用各种糕点庆贺。比如元宵节吃圆子、盐豉汤、面茧。”赵兰说,圆子就和我们现在的汤圆很像,但那时候的圆子是用绿豆粉制作而成。而在端午节的时候,最具代表性的还是“百草头”,就是将菖蒲、生姜、杏、梅、李、紫苏等切细丝,加盐晾干或者加糖、蜜浸渍,不仅是可口的美食,也有延年益寿的寓意和吉祥之意。

在一尊南宋高浮雕持注子侍女石刻前,石刻正面高浮雕一桌一椅,女侍手中拿着注子站在桌椅旁。近看,女侍头戴软脚花冠,面部丰满,身穿圆领窄袖襦和长裙,束腰革带。这幅石刻于2001年在泸县石桥镇新屋嘴村出土。

“南宋高浮雕持注子侍女石刻就是南宋饮食文化的一个真实呈现。宋代时期,最主要的饮品除了茶和酒,还有木瓜汁、绿豆水、卤梅水等饮料。而‘注子’跟‘饮’有着密切的联系,则是用来盛各种饮品。”赵兰说。

注子即酒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盛酒用具。石刻中的注子器身直口,折肩,斜腹,圈足底,盖纽系双层莲花形,造型美观,刻画具体。注碗为花口、深腹,圈足,由七瓣组成的莲花口,似仰莲绽开,宽肥的莲瓣自下而上合成深腹大碗,在宋代用来盛热水。

“注子体现了宋人在‘饮’中的智慧与精致,从多例宋代石刻中可以看到,注子和温碗的搭配使用,带流带柄的注子盛饮品,而罩在注子外的温碗盛热水,用以为饮品保温,可以看出,宋人对饮食的讲究。”赵兰说,除了饮,宋代的美食佳肴也讲究色、香、味、形、名五样俱全,从《山家清供》来看,煮、蒸、炒、煎、炸、脍、炙等烹饪方式都很成熟,今天有的烹饪形式在宋代就已经大体具备了。不仅讲究佳肴本身的美好,还要给食物取很美的名字,像玉灌肺、脆琅玕等都是别具文学美感的菜品名。

“尽管北宋和南宋初年,政府对百姓日常生活,如饮食、服饰、住居等都作了严格的法律和礼制规定,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大大革新了宋人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呈现出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追求超越了官方礼制限制的时代风尚特点。宋代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市民生活最舒适的时代,也是与现代生活最接近的时代。”赵兰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