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观察 郭荞璐
初冬时节,走进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董允坝村,浓浓的法治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宴石坝、红卫聚居点、伞里广场……融入办公阵地、群众聚居点、公园等场所的法治元素,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联,潜移默化浸润人心。
近年来,江阳区积极探索法治乡村建设新路径,将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作为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具体内容,把法治融入乡村治理各环节,不断激活乡村治理“法治细胞”。日前,分水岭镇董允坝村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村里的大凡小事我们都能举手表决,我们都是村子的当家人。”董允坝村村民牟利华感受颇深。在这里,村民群众可以直接参与制定各项村务管理制度,村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在今年10月的村民议事会上,通过“四议两公开”方式,董允坝村决定对撂荒地进行整治,村民们现场投票一致通过,并投票选择出了施工单位。如今土地已平整妥当,只待来年春耕。
“凡是村里的大事,尤其是与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先征求司法所的法律意见,再提交村民议事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按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董允坝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黄帮群介绍,董允坝村始终坚持将党建与民主法治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民委、村监委等多方发力的民主法治创建格局,把普法教育、依法治理与村级服务有机结合,围绕“四议两公开”,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制度,探索出“六定三化”推进村务公开工作法,即:定公开事项、定公开要素、定公开语境、定公开方式、定公开时间、定公开责任,“三务”公开做到规范化、精准化、常态化。
如今在董允坝村,村里的大事小事已经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江阳微公开”平台的二维码,收支明细、项目进度、民生资金等事项马上就能看到。“这个平台真的很方便,各种公开事项一目了然。即便是以后出去在外地打工了,我也能随时关心、了解甚至参与村里的大小事务,还能帮父母看下粮食补贴到没到,真的太好了。”村民牟利华高兴地说。
在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中,董允坝村还格外注重推动法治和村民自治相融合,切实发挥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各项工作步入法治化轨道。黄帮群介绍,针对大操大办、乱打乱建等陋习和不文明行文行为,村两委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选聘16名威望高、热心肠、敢较真的党员干部、乡贤五老担任乡风文明宣传员和陈规陋习监督员,集体会商制定了7项制度为陈规陋习“立规矩”“定标准”。村民自治给董允坝村带来了积极的变化,黄帮群说:“我们的村容村貌更干净卫生,村民们也更文明,来我们这里的游客也更多了。”
宁静的伞里古街、文化底蕴深厚的油纸伞、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园区……一张张靓丽的名片缓缓呈现在世人面前。曾经的传统农业村已慢慢蜕变,走上了多元产业发展的道路。“我们的村民之前最担心的就是看不懂合同被套路出问题,现在有专业人士帮我们把关,放心多了。”黄帮群说,董允坝村常年聘请法律顾问1人,积极与法律服务所共建,引入公职律师2人、巡回法庭法官1人为村两委和村民提供法律服务,组建了由法律顾问、15名“法律明白人”等为成员的法治宣讲队伍,为村民零距离答疑解惑,引导村民“学法、信法、用法”,在法律框架内依法合规解决邻里、土地、家庭、婚姻等各类纠纷,在圆满解决了纠纷矛盾的同时也为群众普及了相关法律知识,全面夯实了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
通过法治赋能乡村治理,如今的江阳区,一幅法治氛围浓厚、乡风文明和谐、产业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目前,江阳区已成功创建2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个省级法治示范村(社区)。江阳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张雪樵表示,下一步江阳区将继续充分发挥国家、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引领带动作用,为全区推进基层依法治理树立学习借鉴的样板和标杆,以点带面提升全区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受访对象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