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鱼米之乡看泸州|稻虾共用一田效益翻番

2023-04-07 12:19:2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泸州观察 周梦颖 文/图

哒哒哒.……4月7日,在泸州市泸县方洞镇陈田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500余亩稻田的栽秧工作正在进行。稻田里,有伏首弓背、一兜一兜的插着稻秧的村民,也有操作着插秧机的农机手,将嫩绿的秧苗均匀插落在稻田里。

为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今年,泸州市将全力打造示范区建设工程,确保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1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30万吨以上。

稳粮:全县57万亩水稻产量稳定33万吨以上

“人工栽秧的稻田是试验田,之后会与机械插秧田的产量和生长情况进行对比,用科学的试验数据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并进行技术调控,从而制定出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种植方案。”最近几天,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林每天一早就会前往田间,指导蓄留再生稻的人工插秧与机械插秧对比试验,力争示范片中稻+再生稻亩产过吨粮。

泸县作为我省中稻+再生稻种植大县,500亩以上的水稻高产示范片全县有42个。泸县粟喻粮油专业合作社打造的中稻+再生稻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是其中之一,有1500余亩。

“栽秧预计还要持续25天左右。”泸县粟喻粮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世超走到一块田坎边,提醒正在栽种秧苗的村民注意行距。

“我们根据收割机的宽度,预留了收割机收割行,减少水稻收割机对稻桩的碾压,影响再生稻的发芽和产量。”刘世超说,中稻+再生稻是在收割了一季成熟稻区后,通过留下来的稻桩上的腋芽萌发成苗,进而抽穗、结实形成再生稻的稻作类型,可以有效增加粮食产量。

随着农村劳动力数量逐年下降,人工劳动成本日趋升高,加大力度推广机械化操作已是必然趋势。为此,泸县不断引导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对流转的土地进行宜机化改造,扩大机械化率。

“一台乘座式插秧机一天可插秧30亩左右,比人工插秧提高工效30倍以上,减少了人工插秧劳动力。机械化插秧秧株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生长均匀,管理也比较方便。”刘世超说,机械化生产不止减少了人力成本,也可以贯穿到后期的管护,现在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学习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的方法。待忙过这一阵,计划要湖南、江苏等地,学习育秧、烘干等技术,往深加工领域延伸。

近年来,泸县大力推广优质中稻+再生稻绿色提质高效栽培技术,以及川南杂交中稻+再生稻高效技术集成示范。泸县农业农村局高级研究员陈应平介绍,去年,泸县连片打造“吨粮田”4万亩,中稻平均亩产达到743.4公斤,再生稻平均亩产413.8公斤,创下泸州市双季稻历年最高亩产记录。全年水稻产量32.6万吨,位居全省第一。

2023年,泸县水稻种植计划面积57万亩以上,机械化插秧面积达10万亩,力争产量在33万吨以上。

增收:稻虾共用一块田,亩均纯收益可达1万元

粮食稳产是基础,如何让稻田发挥更大的效益?泸县给出的答案是:稻虾共育,让一块田,发挥双倍的效益。

4月4日凌晨,在泸县稻渔现代农业园区,村民们将稻田里的小龙虾打捞至一旁等待的货车上,再运往客户手中。

泸县稻渔现代农业园区位于玄滩镇,近年来,通过持续推行“稻虾共作”高效生态种养,已建成稻虾工作标准化种养殖示范基地3个,共600亩。

据泸县玄滩镇副镇长王邦全介绍,通过利用农田水域资源,开展稻虾连作、稻虾共生,打造虾与稻田之间的可循环生态链,重点发展小龙虾、台湾大头虾,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建立“一地两用、一水两养、虾稻双赢”的新型生态养殖模式。去年,全镇稻虾种养面积超2万亩,实现小龙虾产量400万斤,农业增收超8000万元。

“每年12月至次年4月,小龙虾主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到了5月至11月的时候,大头虾主要销往成都、重庆周边城市。”泸县玄滩镇海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大伦说,现目前小龙虾市场价格30至50元不等,按每亩150斤计算,产值4500元上下,待大头虾投苗丰收,产值可达8000元,再加上中稻+再生稻收入,稻田亩均纯收益可达1万元。

在张林看来,稻虾种养模式可以解决田里杂草和虫卵生长带来的草害虫害,稻田不用打农药,虾的粪便也是水稻生长最好的天然肥料,还减少了化学肥的施用。“这种模式既保证了稻谷的品质和产量,在保证耕地红线不突破,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提升了农业经济收益。”

2022年,泸县稻虾种养面积12万亩,小龙虾年产量达1.03万吨,产值4亿元,稳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

泸县农业农村局水产高级工程师张德明表示,近年来,泸县发挥稻虾种养“以渔促稻、稳粮增收”作用,不用药、不施肥,一地两用、一季双收,实现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高度融合。为进一步加快“巴蜀鱼米之乡”建设,泸县计划每年新增5万亩规范化稻虾种养面积,到2025年全县发展规范化稻虾种养面积25万亩;到2030年全县发展规范化稻虾种养面积40万亩,扛起全省“巴蜀早虾”大旗。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