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裂腹鱼,如何游向远方?

2025-02-25 16:32:0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川观新闻 记者 杜杰 泸州观察 魏杰

“现目前古蔺裂腹鱼培育成活率不高,面临着种群数量和资源保护的问题。”2月25日,在位于泸州市古蔺县箭竹苗族乡大雄村的连友农场里,水产养殖户白连友在古蔺裂腹鱼的养殖池边,拉好防鸟网,水中,一尾尾古蔺裂腹鱼游速飞快。

天气转暖,这批鱼苗总算熬过了寒冬,白连友也松了一口气。截至目前,这种以“古蔺”命名的鱼种,目前仅在连友农场有不到3万尾的人工繁育鱼苗,野外数量更是十分稀少。

古蔺裂腹鱼。魏杰摄

为何叫古蔺裂腹鱼?“古蔺裂腹鱼的主要特征是‘背鳍分枝鳍条数少,身体上半部体色较深,为暗褐色,下半部为黄色’,这是容易区别的特征。”有着7年多养殖经验的白连友介绍,我国的裂腹鱼种类较多,分布在中国的种类有60多种,古蔺裂腹鱼因为其独特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于2022年作为鱼类新物种问世和被认可。

提起古蔺裂腹鱼的命名认可,全程参与其中的戴元兴感慨颇深。退休前,戴元兴任古蔺县农业农村局水产站站长,从2017年到2022年,长达5年多时间里,他参与到古蔺裂腹鱼的人工催产孵化、体征比较研究、数据分析整理、鉴别认定命名等全环节中。

古蔺裂腹鱼鱼苗。白连友供图。

“古蔺裂腹鱼可以说是由我们古蔺人发现、以古蔺命名的古蔺特有鱼种。”戴元兴忘不了2022年5月20日,那天正是古蔺裂腹鱼经过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权威专家审查认可,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四川动物》杂志确认发表的日子。

古蔺裂腹鱼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戴元兴介绍,早在2013年,古蔺县水产养殖户黄玉勇在白沙河上游溪河中收集鱼类进行养殖时,被初次发现。起初,这种鱼被当做昆明裂腹鱼进行商品鱼养殖,但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发现它与昆明裂腹鱼有着不同特征和生活习性。

水中的古蔺裂腹鱼。白连友供图。

“每年8月中旬为它的繁殖期,比普通裂腹鱼晚几个月,长相也不太一样。”2018年,白连友也加入到这种鱼的养殖队伍中来,在技术指导过程中,戴元兴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专门找到多个鱼类专家进行鉴别、认定,但始终难以确定这条鱼的身份。随着戴元兴着手裂腹鱼人工催产孵化并取得成功,发现其生物学特性可能存在进化分异,于是戴元兴又将研究课题报请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作深入研究。

至此,这种鱼进入到四川省知名鱼类学专家丁瑞华研究员的视角。“这可能是一个全新的裂腹鱼类物种。”自2019年起,丁瑞华及其研宄团队着手收集相关文献资料,采集标本,通过传统的经典分类方法和现代生物学技术进行鉴定,后来又多次前往古蔺采集标本,进行解剖观察、特征比较、数据整理,分析和研究,直到《四川动物杂志》发表科研论文后,历经4年时间,才最终确定古蔺裂腹鱼的身份。

白连友察看古蔺裂腹鱼的生长情况。魏杰摄

如今,白连友接过古蔺裂腹鱼的培育大棒,承担起这种古蔺特有鱼种的培育。如今在连友农场,古蔺裂腹鱼虽已实现人工催产孵化,但苗种培育成活率并不高。

“主要难题是越冬。”白连友介绍,养殖场采取的是高山冷水的户外养殖模式,尽可能还原了自然环境,但这就导致温度的不可控。“鱼苗孵化阶段是在每年的8月份,古蔺裂腹鱼需要的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这就很好满足了孵化环境,但随着两三个月过去,进入冬季,在成长阶段,温度降了下来,古蔺裂腹鱼就难以进食,存活率大大降低。”白连友说。

对古蔺裂腹鱼催产孵化。资料图,白连友供图。

古蔺裂腹鱼的种群保护是当下的一个重要课题。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帮助古蔺裂腹鱼顺利越冬,提高成活率。为此,白连友也外出考察学习,计划购买一台鱼苗车间回来,让古蔺裂腹鱼搬进车间,“享受”可调可控的温室环境。

古蔺裂腹鱼,如何游向远方?由于人工参与古蔺裂腹鱼的养殖和繁育时间较短,许多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尚未充分掌握。当前,古蔺县农业农村局也向省、市农科院专家争取获得更多技术支持,并组织白连友等渔产养殖户外出学习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定期开展能力培训,还帮着白连友添加设备、处理尾水,为古蔺裂腹鱼的种群保护和发展做出努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