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赵荣昌 泸州观察 郭荞璐
今年2月中旬,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6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公布泸州泸天化等3家化工园区的通知》,泸州又新增一个化工园区。
四川天华集团。
这个位于泸州市纳溪区的化工园区分为东西两个区。其中,东区主要为泸天化股份等存量化工产业,占地面积1789亩;西区为规划发展区域,占地面积3450亩。
园区获批后不久,一个年产十万吨的绿色精细化学品项目在西区迅疾上马:项目总投资11.7亿元,占地325亩,主要生产脂肪酸、脂肪伯胺、脂肪酰胺和双酰胺等,旨在打造“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油脂绿色产业。
绿色,是近些年来在国内乃至世界化工产业中屡见不鲜的词语,也是很多企业转型发展的考量要素之一。而新材料,则是绿色转型发展的新赛道。
作为全省化工产业重镇之一,泸州泸天化化工园区获批,有双重意义:其一,拓宽了空间;其二,为项目落地在政策上“松绑”。
这个绿色精细化学品项目的落地,很好地印证了上述观点。
生产中的泸天化园区。许轶 摄
但,对于将化工新材料作为全市十条重要产业链之一的泸州,这还远远不够。泸州,将如何向着化工新材料产业“欣欣向荣”持续发力?
昔日辉煌与如今窘境
泸州化工产业,最绕不开的当属泸天化。
走进泸天化的老厂区,随时可感历史的沧桑:1959年建厂的泸天化,曾是新中国第一个采用西方技术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合成氨、尿素的大型化工企业,是我国上世纪70年代起最大的尿素生产企业。
说起泸州市化工产业的历史,泸州市经信局副局长付小峰难掩自豪:泸州是中国天然气化工的发源地,是原化工部规划的大化工基地和精细化工基地之一,是全省乃至西南地区化工产业和产品门类最齐全的城市之一。
当前,泸州是全省重点打造的8个千亿级绿色化工产业基地之一,拥有泸县神仙桥化工园区、合江临港化工园区和泸州泸天化化工园区等3个省级化工园区,是全省化工园区最多的市州之一。拥有合成氨、尿素、甲醇、1,4-丁二醇、聚四氢呋喃、纤维素醚、硅橡胶、聚碳酸酯等标志性产品。
四川天华集团生产的碳酸二苯酯切片。
然而,辉煌背后,泸州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也面临着窘境。“产业集聚能力不足、产业规划亟待编制、环境容量限制。”付小峰说。
以产业集聚能力不足为例,放眼全省,泸州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与企业数量均偏小,全市规上化工新材料企业仅3家营收可达30亿元,约70%的企业营收在1亿元以内。
这背后的原因,要素价格影响颇为明显。“泸州化工园区平均供地价格仅低于绵阳、成都、攀枝花,水价仅次于绵阳、攀枝花,转供气价最高达4.3元/方,在全省现有33个化工园区中无优势。”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办公室的一份产业调查报告如此显示。
再看产业规划,“明显落后”。付小峰告诉记者,过去十多年,该市新材料产业无系统性规划,而化工产业规划最新版尚停留在2013年。“对行业发展趋势研判不足,错失动力电池、光伏、芯片电子化工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良机。”付小峰分析。
奋力追赶与错位发展
化工新材料产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传统工业重镇泸州想要在全省乃至全国化工产业发展浪潮中“不掉队”,这一赛道必须奋力追赶。
对此,今年初,针对全市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泸州提出了“三步走”目标:力争到2027年,营收规模达500亿元,2030年达1000亿元,2035年达1500亿元。
然而,记者从另一数据对比发现:难度并不小。
根据统计,2024年,泸州化工新材料营收规模约160亿元。
这就表示,三年时间,泸州化工新材料产业营收规模需要增长2倍多。
错位发展,是第一步。
付小峰告诉记者,“要立足现有发展基础,结合产业链条上下游延伸特点,引导化工园区错位发展。”
如何错位?支持泸州泸天化化工园区重点发展专用化学品、电子化学品、合成材料、肥料制造产业,布局先进石化化工材料、前沿新材料、氨储能产业;支持泸县神仙桥化工园区重点发展化学药、原料药、医药中间体、页岩气开发利用、炸药及火工产品制造、化学纤维制造、专用化学品产业,布局高性能纤维及制品、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产业;支持合江临港化工园区重点发展专用化学品、合成材料、肥料制造、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布局先进石化化工材料、前沿新材料、生物质制油产业。
新获批的泸天化化工园区效果图。
主动作为与有所作为
走进四川天华化工集团碳酸二苯酯切片项目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正稳定运行。作为天华集团去年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聚碳酸酯强链延链重点项目,今年成功试车并产出纯度高达99.9%的优质产品,质量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这是泸州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主”企业四川天华谋新路的一个缩影。
泸天化化工园区里,泸天化正利用传统肥料和基础化学品优势,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突出产业提质增效和新动能培育,重点培育和发展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新材料、氘代产业,推动园区产业结构从基础化学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成长型产业转变,助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两个代表泸州化工产业的龙头企业正在“自我革命”。而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汤继强认为,产业向“欣”,除了企业“主动作为”,政府更要“有所作为”。
如何有所作为?付小峰向记者介绍了一些思路——
泸州将依托丰富的页岩气资源优势和天然气化工基础,加快推进天然气化工产业延链补链和转型发展,重点延伸发展新农化、医药化工,例如,将加快推进泸天化50万吨复合肥等项目建设,支持泸天化、四川天华构建新型肥料产业链。
泸州将发挥唯一氘源优势,打造全国氘代化工第一城。依托新火炬目前国内唯一“氘源”优势,抢占市场先机,加快推动氧化氘扩能项目、氘代产业园项目落地建设,积极推动延伸氘代产品,培育行业独角兽企业,引领氘代产业发展。
此外,泸州还将支持泸天化、四川天华发展新材料产业,支持泸天化油脂、中海沥青布局高端润滑油产业。聚焦食品包装、绿色家居、建筑结构软地基加固、医疗等领域高分子材料应用需求,发展壮大包装用膜、家具用膜等新型膜材料和高分子合成材料,布局发展生物相容性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组织工程材料等医用高分子材料。
政府作为,不止于此。
2023年,泸州市制定并印发了《支持六大工业产业提质倍增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若干政策措施》,加大对优质项目、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支持力度。设立了“泸州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发挥政府引导基金杠杆作用。
泸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泸州市将充分发挥我市资源禀赋和天然气化工产业优势,围绕推进建圈强链、强化要素保障、完善平台建设、守牢发展底线精准发力,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