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南联大路(四川站)何以选择叙永

2025-04-17 15:41:3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郑云霞 冯春茂)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教育中心“行知中国·人文篇——重走西南联大路(四川站)”活动何以选择叙永?

85年前,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中,西南联大师生以脚为尺,丈量出一条跨越3500里的“文化长征”之路。这条路上,不仅镌刻着中国“顶流”教育的壮丽篇章,也点燃了川南门户之地——叙永的教育星火,成为叙永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叙永与西南联大的“缘分”

1937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合并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当时中国最为精英的教育资源之集大成者,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在战争中,西南联大成为主要的被轰炸目标,为应对日益恶化的局势,西南联大决定另外寻找新的办学地点。经反复对比,叙永最终脱颖而出,成为这一教育奇迹的重要承载地,并于1940年11月完成内迁。

叙永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是川盐运销云贵“四大口岸”之一、盐马古道重要集散地,史称“永岸”,是四川省首个边贸开发区、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在这里,历史人文与名胜古迹交相辉映,是一片濡染风霜的古地。既远离前线战场,又可通过赤水河航道与川滇公路保持交通联系。水路可通过永宁河下达泸州、重庆,陆路可通过川滇公路直达昆明,是中国与盟军联系的唯一交通要道,便于师生迁徙与物资转运,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理想的教育避难所,完美契合“安全可达”的选址要求。

当时,叙永城内寺庙、祠堂众多,商业发达、物资繁盛、物价相对便宜,可容纳大量学生学习、生活。叙永官方、士绅、僧侣、民众等都热忱欢迎西南联大到叙永办学,民众们更是腾让出春秋祠等“九宫十八庙”,商会组织保障粮食供应,这种“倾囊相助”的壮举,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在这里延续,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最动人的民族团结篇章。

在叙永县档案馆,完好保存着两份涉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叙永分校在叙永办学的珍贵档案,分别是《叙永县政府准西南联大函请借款伍仟元以资周转的训令》和《四川省立叙永中学借到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双人床四十间借据》。

“迳启者,兹因敝校汇款未到,拟请贵县长令饬财委会暂为拨借国币伍仟元,以资周转,一俟收到校款。即如数归还。至希惠允办理为荷!”1940年11月27日,西南联大教育长、分校筹办人樊际昌向叙永县政府发函请求资金援助。

第二天(1940年11月28日),叙永县政府县长张大明签发训令: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汇款未到,需款至急,亟应设法协助,合亟令仰该会筹拨伍仟元,尅日交付樊教务长亲收。

1941年,昆明紧张局势趋缓。8月中旬,西南联大决定撤销叙永分校,叙永各界依依不舍。当年12月,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全部师生返回昆明完毕。

1942年3月,省立叙永中学校长何廷琦向西南联大分校立下借据:兹借到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双人木床肆拾间。

两份泛黄的故纸,沉淀历史记忆的吉光片羽。两件馆藏档案,见证了泸州叙永倾情襄助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叙永分校办学、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反哺叙永教育的一段真情佳话。

85年前:“来了就是叙永人”

叙永,素有“鸡鸣三省”之称,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四川省最大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县,34个民族在这里和谐共生,是一块繁荣共兴的热土。自秦汉时期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明清时期更因永宁河航运成为商贸重镇,自古便是多民族文化交汇之地,这种包容性恰好契合了西南联大的精神内核。

明清时期的春秋祠、丹山书院等,为临时校舍提供了文化空间载体,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传统,使当地对外来群体接纳度极高,塑造了叙永“来了就是叙永人”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西南联大叙永分校临时党支部通过公开合法的进步社团,团结进步学生,宣传革命主张。在校园走廊开辟“民主墙专栏”,编辑、出版的《流火》《布谷》《山泉》《野草》等较有影响的墙报、壁报和《红叶》《鹨鹉》《热风》等专栏,大力宣传抗日救亡运动。

在这片土地上,西南联大叙永分校设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5院25系。当年,西南联大叙永分校招收1940级新生703人,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有许多人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授,有不少学生投笔从戎走向抗日前线,他们激发了叙永民众的抗日热情,被誉为“抗战的叙永人”。直至今日,西南联大留下的爱国、团结、民主、友谊、进步的联大精神,成为激励叙永青少年爱国勤奋的生动教材。

如今,叙永一中每个学月都要组织学生到春秋祠内的西南联大叙永分校旧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研学实践。不止叙永一中,分校所在的春秋祠博物馆是全县青少年历史文化活化教育的“大课堂”,“文化长征”精神深深镌刻在叙永儿女心中,红色基因深深融入永宁大地的文化血脉。

与此同时,作为四川省“革命老区县”,叙永是中国革命伟大转折落实之地。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辗转于此,在叙历经54天,里程达6590里,留下了石厢子会议旧址、川南游击纵队等遗址遗迹,“营盘山上橘子红”“三个铜板”“开心年”等红色故事,赋予叙永天然的“红色教育基地”。

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在致朱光潜信中写道:叙永是个边城。永宁河曲折从城中流过,蜿蜒多姿态。河上有上下两桥。站在桥上看,似乎颇旷远;而山高水深,更有一种幽味。东城长街十多里,都用石板铺就,很宽阔,有气象;西城是马路……

西南联大在叙永的短暂驻留,实则是两种文化基因的相互成就,这种文化互动,至今仍是叙永珍贵的城市记忆。

85年后:似是故人来

85年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教育中心“行知中国·人文篇——重走西南联大路(四川站)”活动定于2025年4月16日至20日在叙永举办。500多师生将在3天的山地徒步越野比赛中,以重走西南联大路的方式纪念当年西南联大的先辈,赓续传承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奋斗精神。

85年间,叙永从朱自清笔下的“边城”蝶变成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风光汇集川滇黔三地特色,是一方休闲康养的福地。近年来,叙永县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充分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改革破题的锐气,统筹推进“农商文旅体康”融合发展,热忱迎接八方来客,实现“流量”变“增量”,与联大“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形成现代呼应,让历史与未来在此对话。

忆往昔,叙永以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庇护为西南联大提供了特殊的精神给养,云贵高原的群山形成天然防空网,丹山红岩坝梯田、竹林葱郁的山川、赤水河谷的温润气候让联大学子能潜心治学。联大师生在叙永分校期间,地质学家袁复礼曾带学生在丹山开展野外教学,考察丹霞地貌,生物系师生采集永宁河流域标本,这种“山水课堂”的教学模式,开创了中国野外实践教育的先河。当地“地无三里平”的艰苦环境,反而锤炼出联大人“茅屋育栋梁”的意志。

叙永分校虽仅存续一年,却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了“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如今,西南联大叙永分校旧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台联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基地、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重走联大路”的实践者们正试图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过程中去感受“身体与思想在路上”的知行合一。

今天,“行知中国”活动的举办,再次唤醒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让这段历史记忆在年轻一代中延续,也让叙永焕发出新的活力。在这片土地上,历史与未来正在对话,文化与教育正在交融。叙永,这座“来了就是叙永人”的城市,继续书写属于她的传奇。(图片:郑云霞 宾鑫 魏廷华 颜林等)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