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观察 郭慧琳 胡容
4月25日,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泸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召开了知识产权保护联合新闻发布会。据泸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郑盛文表示,2024年,泸州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泸州市新增注册商标7708件,有效商标数达54856件,较2023年增长13.4%;新授权专利2610件,有效发明专利1605件,较2023年增长17.8%。
同时,建成了四川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泸州分中心,开通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低碳环保三个领域专利快速预审,缩短专利获权周期65%;查办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案件492件,其中,受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410件,完成人民调解31件,司法确认6件等。
值得一提的是,泸州市与重庆毗邻地区发布首批“18+2”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实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何为“18+2”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清单?“该清单涉及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服务内容,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5个方面,梳理了‘18+2’项具体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整合公共服务资源。”郑盛文说,“这样一来,可以常态化开展信息共享、人才互培、执法协作、运营合作、联合宣传等工作,川渝毗邻地区的知识产权局充分发挥各地公共服务平台优势,积极推进专利、商标、地标等综合服务‘一窗通办’,打通了服务‘最后一公里’。”
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在泸州市不断延伸,目前,已在各政务服务窗口、区县、园区、协会等设立商标品牌工作指导站40个,在行业协会、园区、市场监管所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点)106个,公安设立知识产权报警咨询处理点160个。
说起2024年知识产权保护中最具特色的工作,在郑盛文看来有三个,分别是以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和专利转化促进产业强链增效。
具体来说,以挖掘和发挥地理标志运用价值为核心,从品牌培育、产业发展、协作保护三个维度出发,促进地理标志产品走向规范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推动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逐步提升,带动经济和产业发展。
立足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和宜宾泸州组团建立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功能定位,统筹整合、优化升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知识产权“三服务三促进”模式。即以高效服务促进创新创造,以精准服务促进转化运用,以集成服务提升保护能质效,有力支撑泸州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构建高站位引领、高价值培育、高质量转化、高效益产出,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的转化运用体系。
郑盛文表示,接下来,将深入落实“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任务,加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强园区、强县强企建设工作;纵深推进市域国家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试点建设,畅通行政裁决受理渠道,完善纠纷人民调解制度程序,深化诉调对接、纠纷仲裁;强化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等地理标志保护;加快“产、学、研”有机融合,持续盘活高校和科研院所存量专利,高效组织专利展示、对接、交易等活动,推动知识产权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