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赵荣昌 文/图
4月下旬开始,62岁的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团结村人邓荣君每天早上7时,会准时出现在木耳种植二期大棚施工现场。给工人们交代完当天的工作后,他驱车赶往一期组织农户采摘木耳。
邓荣君向记者展示木耳。
邓荣君的两期木耳种植基地,位于白节镇团结村,距离5公里左右。2024年3月,他投资110万元在当地流转土地16亩建起木耳种植大棚、菌棚、发酵房等,次年,木耳获得“小丰收”:解决了当地30多位留守村民就业,“首年产”木耳全部卖完。
尝到“甜头”后,邓荣君萌生了个想法:追加投资,将木耳种植产业规模扩大。没想到,还没等他提出,团结村党支部书记唐兴良赶先“开了口”,“二期项目,我们以村集体经济名义入股合作来干。”
“为何会想到种木耳?”记者很是疑惑。
“以前在外做建筑生意,现在年纪大了想回家了。”邓荣君缓缓讲述其自己的故事,“年轻时跟着朋友在外做生意,2023年到了退休年纪后,便想着回家搞农业。”
邓荣君观察木耳长势。
一个偶然的机会,受朋友邀请,其在成都参观了一个木耳养殖基地后,他便萌生了回老家种植木耳的念头。
2024年春节,趁着回家的机会,邓荣君和唐兴良一合计,一期项目很快成形。“一期抱着观望的态度。”唐兴良直言,起初也动过以村集体经济入股形式合作,但在当地,没有木耳种植的前列,因此计划停留在心里。
去年7月,邓荣君从省农科院购置回来首批菌苗后,经过培育、养殖、采摘、晾晒等十多个环节后,今年3月起,首批“团结村产”木耳上市后,受到成都、重庆等地客商的一致欢迎。
市场认可,坚定了邓荣君的投资决心。“预计8月初,二期工程将全部完工,明年总计28亩的种植基地将全部投产,最多时候可每天解决近百人就业。”
一排排整齐的木耳菌包排列开来,一簇簇肥厚光润的黑木耳,层层叠绕、长势喜人。
走进种植大棚,记者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木耳菌包排列开来,一簇簇肥厚光润的黑木耳,层层叠绕、长势喜人。
与一期自己单打独斗不同的是,二期项目,邓荣君与团结村村委会开展合作,采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 + 企业 + 农户”的经营模式。村集体申请2025年中央、省财政扶持资金150万元建设二期标准化厂房及配套设施,邓荣君投入130万元购置生产设备,推动木耳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迈进。
“种植专家”,团结村村民王世金这样评价邓荣君。
但邓荣君本人淡淡一笑,“无奈,以前没接触过木耳种植,等真正干起来才了解原来想种好还有诸多门道要去学习。”
“湿度、温度、种植间隙长度都会影响木耳的长势,从而影响品质。”邓荣君细数着告诉记者。平时农闲时刻,邓荣君便组织村民来到种植基地,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们手把手为村民“授课”。
“镇里专门组织各村村支书带着村里年轻人来学习,希望探索合作共赢模式。”邓荣君说,如今,每年光人工费支出就得20-30万元,这都是村民实实在在增收的部分。
目前,种植基地产出的所有木耳,全部由成都和重庆两地的经销商采购。“下一步,我们计划建设自己的包装基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邓荣君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