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赵荣昌 泸州观察 周梦颖 文/图 视频制作 周梦颖
“很多人不知道,一颗高粱种子从确定培育到最后以商品种形式进入市场,需要7—10年时间。”7月22日,位于泸州市泸县玉蟾街道水竹林村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初见面,高粱中心主任倪先林便如此感慨。
孙远涛在试验田里。
从科研培育到最后准入市场,每一颗高粱种子都要获得“身份证”。
蜀粱红9号,是当前倪先林与团队重点培育的新品种之一。培育新品种高粱种子,必须要进行高粱区域适应性试验。
“就是指在特定生态区域内,针对农作物品种开展的系统性多点试验,旨在科学鉴定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抗逆性等综合特性,为品种审定、推广和产业布局提供依据。”倪先林告诉记者,“这是判断高粱新品种是否能进入市场,推广至田间地头的必经过程。”
接过草帽,记者跟随倪先林和中心助理研究员孙远涛走进田间。孙远涛一头扎进试验田后,随手拉过一颗高粱仔细观察了起来,随后又拿起尺子对高粱的株高、穗长、茎粗、叶长等20多个性状进行测量,最后他从口袋里掏出笔记本,记录下一组组数据。
“几乎每天都是相同的工作。”孙远涛说,“以茎粗测量为例,几乎一周的变化都是毫米级别。”
成功率低!是高粱新种子培育的特征之一。
工作人员在实验室数穗粒数。
倪先林带着团队已经扎根在此十余年,每年经其手的高粱新品种超千个,但真正获得“身份证”进入市场,成为农作物良种的不足十分之一。
割下一把高粱,倪先林和孙远涛带其回到实验室后,将其交给两位同事。她们将一株高粱手工剥开,然后认真地数清楚枝梗数后登记在旁边的纸张上。
“下一步,还要进行室内考种、品质测定等。”孙远涛介绍。
“所谓考种,是通过少量高粱样品考察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如穗粒数、千粒重等。高粱新品种在完成考种后,再进行品质测定。”倪先林说,“在他们这里经过‘初试’,‘考试成绩’优异的样品会送到谷物品质测试中心进行品质测试。最终产量高、抗病性强的高粱品种,将有机会申报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再由有资质的企业生产经营进入种子市场。”
除了为农业发展培育新的优质高粱品种外,接受酒企订单制培育也是其业务之一。
“有没有企业委托你们研发新品种后不满意的情况?”记者很疑惑。“常有的事情,以酿酒企业与我们的项目合作为例,不仅要考虑产量,还要考虑农户是否愿意接受,因此需要不断对品种进行改良和迭代升级。”倪先林说。
蜀粱红9号近两年的“初试”各项数据指标都表现优异,是倪先林和团队很高兴的事情。“未来两年内有信心通过省级和国家区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