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观察 龙欣雨 摄影报道
7月24日上午9:00,在泸州港多用途集装箱码头,一批来自德阳的特变电缆正在卸车。这批货物将在一周内完成筛检、报关、装箱等环节,之后从泸州港下水,经长江干流直航至上海港,最终换装海船出口至非洲。
据了解,这是四川港投所属四川长江水运有限责任公司承运的德阳特变电缆项目。该项目是长运供应链公司针对客户需求,量身定制的“门到港”“散改集”“出口报关”一站式物流服务方案,今年计划发运769个集装箱货物,订单总金额约6700万美元。
“以前他们的货物是走陆运到武汉,再上船到上海出海。现在从泸州港上船,综合物流成本下降30%,整个项目节省约150万元的运费。”四川长江水运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廖向东表示,项目通过泸州港集成出口报关服务,为企业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这种“门到港”“散改集”的“一站式”服务,为企业打通了高效的出海路径。
一批来自德阳的特变电缆正在卸车。
今年以来,泸州市航务管理局为切实推进全市多式联运发展,主动带领本地水运企业拜访货源地,组织企业“面对面”精准交流,指导航运企业提供全程物流服务,打通多式联运环节中的堵点,确保货物“进得来、出得去”,多举措助力企业发展。同时积极推动市级航运扶持政策落地见效,让企业真正实现物流运输降本提质增效。
就在7月初,一批来自浙江省丽水市的叶蜡石货物,经宁波港发运,历经20余天顺利抵达泸州港,这标志着“宁波港—泸州港”江海联运集装箱班轮航线正式开通。这是泸州港在拓展物流通道、优化运输结构上取得的又一新成果。
据了解,该航线通过“江船+海船”无缝衔接模式,构建起横跨东西部的水运大动脉。航线运营后,企业物流成本可降低约40%,货损率下降5%,大幅提升了大宗商品跨区域流通效率。
在硬件设施与物流通道持续完善的基础上,泸州港智慧港口建设成效渐显。泸州港多用途集装箱码头智慧港口一期工程已实现稳定运营,2台新能源无人集卡投入作业,通过自动驾驶技术完成集装箱短途转运,大幅减少人工干预。
与此同时,以安达码头为试点的散小码头智慧化改造同步推进,创新磅房无人值守管理系统,实现APP远程实时查看货运情况,预估每年可节约人力成本10-20万元,货运车辆进出登记时间从原来5-10分钟缩短至10-20秒。
泸州市航务管理局运输科工作人员刘致远介绍说,得益于西部陆海新通道江铁海联运班列和中越(中老)国际班列从泸州港首发、纳溪港区石龙岩码头开港运行等因素,今年1—6月,泸州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58.2万吨,同比增长18.55%。其中,完成集装箱铁水联运量1.34万标箱,外贸箱量3.65万标箱。
下一步,泸州市航务管理局将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培育多式联运承运人,重点培育多式联运精品线路,搭建多式联运数智平台,推动“一单制”标准化,扩大多式联运规模,高水平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