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 川观新闻记者 赵荣昌 文/图
8月14日,泸州市江阳区华阳街道江湾村水中坝蔬菜基地。滴灌站管理人员常会才轻轻一点手机,一旁的水泵飞速运转,清冽的河水沿着管道奔涌而上,稳稳注入高位水池。
用手机即可操作水泵进行作业。
一旁的农户常会明看着操作笑起来,“自从有了‘智慧管家’,他学会了偷懒。”
提灌站作为提升农业灌溉效率的关键设施,主要由泵站、水池和输水管道构成。
偷懒,并非带有“嫌弃”的意思。
常会明向记者解释,以往,想要低位河道水流通过水泵将水传输到高位水池,常会才需先跑到高位水池打开阀门,然后再跑到河道处打开水泵,一个来回几十米,沿着坡道跑个来回气喘吁吁。“在水灌溉的过程中,还要全程守着,有时候赶上饭点,连饭都吃不了。”常会明说。
记者凑过去看到,连接着常会才的手机,一个在设立在滴管站房间里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运行频率、输出电流、出水压力等数据。
“过去管理提灌站,得靠人定时观测水位,在几十米高的陡坡上来回跑,手动开关机,费时费力。”同行的江湾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夏继梅感触颇深。
夏继梅告诉记者,如今高位水池加装了水位检测装置,实现了自动控制,管理人员在手机上就能一键完成启停操作。智能水表的安装,更让农户享受到了“先充值后用水”的便捷。
滴管站房间里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运行频率、输出电流、出水压力等数据。
这一套智慧系统的“上新”,始于今年初。今年初,江湾村争取到农业方面补助财政资金10万元,自筹2.8万元,对水中坝机电提灌站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并同步加装智能水表等配套设备。2个多月的升级改造完成后,1000多亩蔬菜基地成了智慧灌溉的“受益者”。
同样的改变,在泸州市江阳区通滩镇平丰村发生,提灌站管理员王顺梁收到村民用水需求后,不用顶着烈日到田间开关水泵,只需轻轻一点手机,机房内机器便轰鸣启动。“放在过去,这套流程得折腾两三个小时,现在几分钟搞定。”王顺梁说,“方便,也让他找到了‘偷懒’的理由。”
江阳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江阳区已累计争取各级财政资金超过600万元,新建及改造农村机电提灌站50余座,有力保障了全区约3.2万亩农田的灌溉需求。
“智能化的提灌设施,在历次抗旱保收攻坚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效降低了干旱带来的减产风险,也节约了人力成本。”上述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