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观察 郭荞璐
8月25日至27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办的“全国以工代赈政策培训班”在湖北武汉举行。应国家发展改革委邀请,泸州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游进在培训期间作了题为《筑牢民生根基 激活振兴动能》的经验交流分享,系统介绍了泸州市在推进以工代赈工作中的创新实践和显著成效。泸州是四川省唯一在会上作经验交流的市州,获得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
泸州在全国以工代赈政策培训班做经验分享。(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供图)
近年来,泸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以工代赈不仅帮助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增收,更在技能培训、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真正实现了“智志双扶、鱼渔双授”,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泸州样本”。2022年泸州市以工代赈工作获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表扬,2022—2024年连续三年获得四川省政府督查激励。
十四五”以来,全市共实施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74个,累计争取中央专项资金32310.16万元,共计发放劳务报酬7748.36万元,带动当地群众就业12133人,人均增收6400元,累计增加公益性岗位243个。
“智志双扶、鱼渔双授”的“泸州样本”如何实现?
统筹是关键。泸州市高度重视以工代赈工作,将其纳入全市“十四五”重大民生工程体系和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建立市领导定期调度机制,形成“市级统筹、县级主责、镇村主业”三级协同推进格局。通过“三个覆盖贯政策”“三级联动验项目”“三维评估核成效”等措施,实现从项目谋划、组织实施到验收评估的全流程闭环管理,确保政策精准落地、项目高效实施、群众真实受益。
在项目实施中,泸州全面推行“村民自建”模式,创新“三自三不”(自发组织、自主管理、自主监督;不转包、不分包、不提取管理费)机制,最大限度将利润转化为劳务报酬,提升赈济实效。在资金监管方面,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和“一卡通”平台发放,实现劳务报酬阳光操作、精准到人。在组织务工方面,借鉴“班、排、连”军事化管理架构,实现定人定岗定酬,提升组织化程度和用工效率。
通过促进赈济范围拓展、就业收入增加等途径,泸州市以工代赈赈济成效进一步放大。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政府投资重点工程中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全方位扩大政策覆盖面。“十四五”期间实施“农推项目”275个,带动当地群众就业11130人,共计发放劳务报酬8819余万元,技能培训11474人;2023年以来实施“重推项目”81个,带动当地群众就业11210人,共计发放劳务报酬14203余万元,技能培训12165人次。聚焦重点人群就业,优先吸纳“六类群体”参与项目建设,2024年18个专项资金项目“六类群体”占务工总人数的52%以上,人均增收显著。
以工代赈不是简单就业领薪,更是通过劳动提升群众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泸州通过开展“培训+上岗”“以工代训”等多元培训,助力普通劳动力向技能型转变。仅今年1至7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177人次,其中培训农村劳动力及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2389人次。立足合江县、泸县荔枝、龙眼、甜橙、真龙柚等地方特色产业,组织当地群众发展“抱团式”“庭院式”产业经济,推动“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促进群众产业增收,激发群众自主发展意愿和能力。
游进表示,以工代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统筹是关键、群众是根本、项目是载体、制度是保障”。今后,泸州将继续探索“智慧赋能”“系统集成”等创新路径,推动以工代赈政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展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