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粮食离田,借“机”归仓

2025-08-29 20:23:5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泸州观察 周梦颖 文/图

8月28日中午11时许,泸州市泸县百和镇东岳村的烘干中心,随着又一车刚从田间收割的水稻进场,工作人员随即启动烘干设备,瞬时机器轰鸣声响彻300多平米的厂房。预计10个小时左右,这批稻谷完成从湿到干的过程后,“祛湿”归仓。

稻谷通过卸粮坑进入烘干机,由输送设备送入烘干段。

村上的烘干中心于今年8月初建成投用,目前是泸县东部片区最大的粮食烘干(仓储)中心。该村的种植大户陈勇称自己“赶上趟”了。

“我种植了300余亩水稻,今年产量100多吨,全部都能拿到厂里来烘干,不用担心天气问题晒不干,还能省下一笔开销。”陈勇口中说的“省下的开销”,就是将湿谷运送至重庆周边烘干厂的来回运费。

拿陈勇今年100吨的湿谷计算,他将水稻从地里收割后装车运送至外地的烘干厂,一来一回的运费就是100元/吨。“100吨就是接近1万元的成本。”陈勇说。

泸县百和镇东岳村的烘干中心,设备正在运转。

当前,正处秋粮收割归仓时节,满足种粮大户烘干需求的同时,作为泸县招商引资落户百和镇的泸州金粮源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这段时间也正加班加点收割“巴蜀鱼米之乡”泸县东部示范区的3000余亩水稻,陆续送至烘干中心。

“目前500余吨水稻在中心进行了烘干,后续预计还将收割500吨湿稻。”泸州市金粮源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部门负责人卢小桃说,水稻从田间收割完,送至烘干中心仅需5-10分钟,节省了人力和运输成本。

泸州市金粮源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22年入驻至今,已在百和镇规划流转1万亩土地,种植水稻、高粱、油菜等。

对于烘干中心项目的建设落地,该公司负责人张先林表示,潮湿多雨季节容易导致粮食发霉变质,烘干中心通过智能化设备快速干燥粮食,降低粮食含水量,提升粮食储存安全性。“有了烘干中心,一年可节约10万元成本,其中运输成本占70%。”张先林说。

泸县百和镇东岳村的烘干中心旁,还有秸秆综合利用中心。

据泸县百和镇农业农村办副主任李以平介绍,项目区农业历来以粮食种植为主,随着粮食烘干中心项目建成,可实现年粮食烘干能力5000吨,覆盖全镇60%粮食主产区,解决部分种植户粮食晾晒要“看天”的难题,同时也将推进项目区粮食收储机械化水平,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种、收割、仓储。“烘干中心投用后,预计每亩实现增收200余元,带动农户每年每户增收400元。”

“在满足粮食烘干处理需求方面,近些年泸县通过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补助烘干设备。目前,全县谷物、果蔬干燥机54台套,基本能满足全县极端天气条件下的烘干需求。”泸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股股长周锋说。

据泸州市2024年统计的数据:全市有烘干点89个,烘干机175台,日烘干能力1.3万吨,其中粮食产后服务中心18个,主要分布在粮食储备和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可为粮食储备企业、加工企业和农户等提供清理烘干、存储、加工、订单收购和运输业务(主要用于稻谷、小麦等粮食作物)。

“按泸州市收割季节计算,烘干设计能力可达16.64万吨/年,可满足泸州目前粮食产量(约238万吨)的烘干需求。”泸州市发展改革委粮食仓储和物资储备科科长何凤军说,自2024年3月《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印发以来,泸州在粮食仓储、加工、产后服务等环节推动节粮减损工作。针对农民晒粮难、储存难问题,大力推进产后服务中心和烘干设施建设,在粮食离开田间到进入流通环节的第一公里提供专业服务,大幅降低收获后处理不当造成的损失,保障丰收到手、颗粒归仓。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