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何芳)许多风险萌芽在基层、发生在基层,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和地点也在基层。泸州市先后出台《基层应急能力建设补短板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实施方案》,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关口前移,实现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六有”(有机构、有机制、有力量、有预案、有平台、有保障),破解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资源力量不够整合、支撑保障不够有力等问题,入选《〈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
“一体化”推进 全市126个乡镇实现“六有”
“我们建立了值班人员24小时值守、预警平台24小时运行、指挥中心24小时待命的值班值守机制,如遇突发情况,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8月29日,面对四川省前来观摩学习的各市州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负责人,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镇长黄浪介绍。
早在2021年,该镇就成立了应急管理办,配备9名在编人员,统筹负责辖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消防等日常工作。并结合实际,由排名第一的副镇长兼任应急办主任、镇应急队队长,配备2名专职副主任、1名兼职副主任,其中一名负责应急办日常工作,牵头开展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一名牵头负责城乡消防、森林防灭火及“两辅队伍”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另外,明确镇派出所负责人兼任应急办副主任,统筹力量协同开展消防安全监管、应急救援等工作。
同时,镇财政足额保障安全应急工作经费,建成集日常办公、值班值守、指挥调度于一体的应急阵地,新改建镇村两级17个微型消防站、53个应急物资装备前置储存点,让应急管理工作“有保障”。
理顺机制还需打破藩篱。
“街道作为属地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园区作为企业集聚的‘生产主战场’,两者如何手拉手、心连心,是必须答好的应急考题。”江阳区泰安街道办主任林铃介绍,该街道是泸州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承载地,为解决了街道和园区“各扫门前雪”的问题,“街园”联动建立安全生产监管机制,推动应急管理“进网入格”。将7个村(社区)划定为覆盖整个街道的总网格,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总网格长;将强村并组前21个自然村和社区片区划定为一般网格,依托现有专兼职网格员负责;再往下,是由35个村民小组和20个居民小组组成的微网格,由村居民小组长担任微网格管理员;还有以291个小区楼栋和居住点划定的“十联户”网格,设立楼栋长、单元长和十联户长;针对学校、医院等特定区域划分设立专属网格,由相关单位负责人作为专属网格员。网格员肩负日常安全巡查、隐患排查上报、预警信息传递等工作。
“幸好我们听指挥转移了,要不然啊……”在泸州市叙永县大石镇中学安置点,回想起几天前发生的那场山体滑坡,转移安置在此的村民张光富心有余悸——受强降雨影响,7月24日6时左右,大石镇红洞桥村11社、12社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值得庆幸的是,因预警及时、网格叫应、提前撤离、管控到位,56户117名群众安全转移。
应对处置该起灾害的背后,既能听到“网格员”发现隐患后的“哨声”,又能看到微网格里的“喊醒叫应”,更离不开应急管理办的果断决策。市应急指挥中心主任许友贵感叹,这不仅是对战斗力的考验,更是对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检视!夯实基层应急“最后一公里”,为的就是“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这样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并非个例。今年7月,泸州市再次细化梳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规范运行试点方案》,配套制定阵地建设、装备配备等“9张指导清单”,“一镇一策”编制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履职事项、配合事项、上级部门收回事项“三张清单”,细化党政领导干部、内设办(所)安全应急职责和年度任务,“一体化”统筹推动全市各乡镇(街道)知责明责、照单履责。
目前,全市126个乡镇(街道)全部单设应急管理办公室,建成片区中心消防救援站40个、“一主两辅”基层应急队伍1650支2.03万人,网格员2.2万余名,常态化组织共训共练,确保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能落实”。
信息化赋能 一个平台支撑基层应急“智”理
“电动车禁止入楼,请立即驶离。”
在纳溪区东升街道宛平公馆小区楼道口,一住户正准备骑电动车进入楼栋,就被人工智能摄像头即刻自动识别,发出语音劝导和声光警告。对不听从劝导的,街道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则会推送预警信息给小区安保、物业、网格员进行处理;对15分钟内未及时处理的,平台还会将预警信息推送到街道应急办或通过智慧外呼提醒劝导当事人。
东升街道办主任尹文波介绍,我市在推进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中,注重运用科技信息化为基层减负、赋能,坚持“市级主建、基层主用”理念,整合22个部门5亿余条信息数据,建成市县乡互联互通的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
“半边街社区,请汇报人员转移情况?”
“半边街地灾点受威胁群众3户5人,已转移至安全避险点。”
8月14日强降雨天气应对中,黄舣镇指挥中心接到气象预警后,运用平台跟踪查看每小时降雨预报,及周边气象监测站数据,及时掌握降雨强度。同时,通过平台向镇、村社干部、重点企事业单位和网格员,以及网红打卡点、露营基地、在建工地等重要区域负责人,发送预警提示。为了防止喊醒叫应后没有落实转移避险要求,还可通过视频调度和手机定位抽查核查,做到真落实、真转移。
“以前,通信靠吼、救灾靠手,喊破嗓、跑断腿,或许也跟不上瞬时即变的雨情汛情。”黄舣镇镇长黄浪介绍,现下,科技赋能让基层也走上了应急资源“一图汇聚”、安全监管“一图管理”、应急指挥“一图调度”的智慧路径。此外,市上为基层培养无人机飞手465名,配备了无人机、布控球、卫星电话等通信设备,基层自主保障、先期防范处置的能力不断提升。
统筹式执法 30支片区执法中队攥紧“联动拳”
“师傅,麻烦出示一下你的特种作业操作证。”
近日,江阳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茜草中队、泰安街道、泸州临港经开区工作人员对某金属制品加工厂开展联合检查时,发现黎某某在未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的情况下,擅自进行电焊作业。执法人员当场叫停了该员工的违法生产行为,并依法对该企业处罚款1万元,要求立即整改。
“我们以长江为界,设立茜草中队、况场中队两个片区执法中队。统筹应急、街镇、园区监管执法资源,通过人员整合、工作协同等机制,实现日常监管与行政执法‘一盘棋’。”江阳区应急管理局局长吴磊介绍。
成立片区执法中队,正是泸州市破解基层应急执法覆盖不足、镇街无执法权等问题的关键举措。当前,泸州统筹乡镇、园区力量,按照“组织建设标准化、队伍管理标准化、执法行为标准化、执法保障标准化”,规范建设30支应急管理片区执法中队,出台应急管理系统优化营商环境19条措施,推行告知式、预检式、普法式执法,让基层应急管理执法“硬起来”、“热起来”。
“提前告知让我们排查整改问题更有针对性。”日前,某能源企业在接受联合执法检查时,企业相关负责人坦言,这样执法让人暖心。原来,检查组已提前5日向企业出具《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检查事先告知书》,将检查重点、范围、方式及相应的违法行为法律后果告知企业,企业照单自查、整改,发现了冷剂卸车位等装置防静电接地装置报警信号未传至控制室,车间一储罐采用氮封系统,未设置紧急泄放设备等12条隐患,均已落实整改。
用心用情执法增添了温度也激活了效度。今年以来,全市片区执法中队检查复查指导企业412家次,消除事故隐患1229个,立案查处79家次。
从黄舣镇的“六有”规范化建设到泰安街道的“微网实格”应急治理模式,从大石镇的“群防群治”到茜草片区执法中队的“标准化”建设,泸州各地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蹄疾步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使命与担当愈益坚实。(泸州市应急管理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