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杜杰
前两天的大雨,让泸州市泸县石桥镇洪安桥村6组的一处田坎支撑不住垮塌了。顺着外流的水,稻虾流离失所。
9月15日早上7点过,村民林代清路过,发现这一“灾情”后,他一边给田主黄开能打电话,一边往自己家里跑。“我回去拿锄头,等会儿田坎见。”
十几分钟后,垮塌的田坎便聚集了四个村民。林代清穿着筒靴,跳进水田里,举着锄头挖泥;邱有国拿着铁耙子堆泥打边,黄开能和自己的兄弟黄开强则忙着四处找虾捉虾……半个上午不到,垮塌的田坎被修整归一,“受灾”的稻虾也基本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园。
洪安桥村整洁的街道。(杜杰 摄)
“除田主黄开能外,其余三个义务帮忙修田坎的村民,能够获得5个积分。”洪安桥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邱宗祝说,如今村民们能够如此团结互助,是洪安桥村村规民约“瘦身”后,大家内生动力得到激发的体现。
村规民约作为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是健全和创新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重要形式。而在洪安桥村,村规民约一度长达1.5万多字,内容冗长繁琐、千篇一律,难以深入人心,约束力不强。
村规民约修订院坝会。(资料图,石桥镇供图)
“光完整读一遍就要1个多小时,算上给村民解释,两三个小时跑不脱。”在村上担任村干部30多年的邱宗祝对此很有发言权,繁琐冗长的村规民约让人记不住,更谈不上落实,村民们的凝聚力也就不强。
转变发生在去年9月,泸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到基层开展质效评估发现村规民约存在“工作味儿浓、重点不突出、字数长”等问题。由此,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委宣传部等牵头指导泸州126个乡镇(街道)、1489个村(社区)对村规民约制定主体、程序、内容是否合规合法及是否符合村情社情等进行全覆盖自查排查,共清理部门要求写入村规民约事项14类,对相似内容进行整合,明确可纳入生产秩序、生活秩序、生态文明、习俗风尚、纠纷调解5类,将相关内容从31项精减为22项。
洪安桥村分红大会现场。(石桥镇供图)
经历调研、讨论、协商等规范程序,洪安桥村村规民约得以“瘦身”,字数由1.5万多字缩减至不到500字,成了如今的“‘十不’‘五治’”。
石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建林说,如今的村规民约字数虽短,但把政策法规、法治教育、文明乡风养成、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内容都融入了进来,还明确了积分制奖惩措施,惰、懒、脏、赌、愚以及搞封建迷信、大办宴席、乱堆乱扔都会扣分甚至取消当年积分,积极参加村上公益服务活动、帮助邻里则会相应加分。
邱宗祝在看村上的大米加工情况。(杜杰 摄)
“‘瘦身’后的村规民约大家记得住,还激发了大家干事的热情。”邱宗祝介绍,以户为单位,每户中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100分的基础分,依据积分制奖惩措施进行加分或扣分,一年为一期进行统一计算和分红。
8月28日,洪安桥村举办2024年度的分红大会。林代清一家7口人,满分700分。他因为之前喝酒打牌还经常跟村干部唱反调,被扣了80.5分,只拿到264.5元的分红款。“现在村规民约简单好记,我只要远离牌桌子、多参加投工投劳,就可以加分多拿分红。”村规民约“瘦身”后的一年时间里,老林大有改变,及时护住稻虾的黄开能,对林代清满是感谢。
洪安桥村卫生环境公示栏。(杜杰 摄)
“村集体公司流转土地1000余亩形成村集体经济产业园,2024年为村民分红了14.6万元,只要村民心齐,啥事都好办。”邱宗祝算了算账,更大的谋划在心中逐渐形成:探索“稻渔共生、粮经轮作、果树套种、林下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生态循环模式,依托村子临近道林沟自然景区的优势,打造农村宜居宜业的川南丘区田园综合体样板,带动农民富足富裕,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