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前转移117人,成功实现地灾避险,泸州做对了什么?

2025-10-13 10:15:2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川观新闻 记者 杜杰 泸州观察 郭荞璐

2025年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今年7月,被应急管理部、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办公室通报表扬的“泸州市叙永县大石镇红洞桥村11、12社滑坡成功避险”案例,因在高效运转的基层防灾体系下,预警及时、提前撤离果断、管控到位,避免了56户117人可能的因灾伤亡,实现成功避险。

该案例成功经验被国省推广,在滑坡来临前,当地做对了什么?目前,受灾群众生活情况怎么样?在第36个国际减灾日来临之际,记者进行回访。

现场回访:“卡口管控+监测监控”,受灾区断水断电消除安全隐患

从大石镇场上驱车,沿着盘山公路往上,40分钟左右的车程,便来到受灾点——红洞桥村11、12社。沿路,田里的再生稻长势良好,再过半个多月就能收割。距离受灾点大概200米的公路上,大石镇人民政府立有“注意塌方前方危险禁止入内”的告示牌。沿途设着的卡口,也将人拒之受灾点外。

记者跟随大石镇工作人员走进受灾现场,太阳能的监控和喇叭不断传出声音:您已进入危险地带,请尽快离开。

“受灾点范围内,目前已经没有任何人居住,处于断电断水状态,为的就是消除安全隐患。”同行的大石镇副镇长周涛说,通过市县乡互联互通的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以及人工值守等方式,可以实现全天候监测管控。

当前,汛期已过,地灾隐患也排除。当地政府也允许一些受灾群众返回来收作物。“前提是,不能进屋。”周涛说。

受灾群众卢桂莲就回来挖红苕了。“连续挖了三天,挖了一千多斤。”卢桂莲和丈夫张光富如今住在镇上养老院安置点上,做惯了农活的她闲不住,回来挖红苕。受灾后,她将自己家喂的猪赶到了隔壁村妹妹家中寄养,挖红苕回去一是自家带回去吃,二是要背一些给妹妹喂猪。

“幸好我们听指挥,都转移走了,要不然啊……”回想起今年7月下旬发生的那场山体滑坡,卢桂莲夫妻俩心有余悸,如今他们见到当地干部,都止不住的感谢。

避险还原:“预警及时+巡查转移”,连夜转移117人成功避险

大石镇位于叙永县东北部,距县城48公里,被四洞沟、黄荆老林和画稿溪三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围在中间。

7月19日晚,叙永县大石镇开始下雨,雨越下越大。20日6时许,叙永县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20日至23日,当地大石雨量站记录72小时累计降雨量达163.2毫米,大石互助村雨量站记录累计降雨量达256.1毫米。

22日早晨,下了两天三夜的雨渐停,红洞桥村12社社长杨胜录拿着卷尺,开始在12社范围内巡查。“主要看树、电线杆有没有倾斜变形,地面有没有裂缝。”9时许,杨胜录走到白云寺(小地名)附近,在村民杨光银空置的屋前,发现水泥硬化的晒坝被一条约1厘米宽的裂缝贯穿,晒坝两边的土里也有裂缝延伸。

“当时第一反应,就是估计有危险,根据平时在镇上培训所学的经验,判断有地灾可能。”杨胜录第一时间电话向村干部汇报了地面开裂情况,然后继续组织村民一起在附近扩大范围巡查。中午时分,在11社也发现了地面开裂情况。

村干部接到报告后立即转报大石镇政府,镇政府立即带领汛期驻守技术支撑单位四川省第六地质大队技术人员赶赴现场,专业技术人员核查发现该区域存在滑坡前兆特征。

通过综合应用边坡雷达等智能化装备和泸州市地灾防治三维实景系统,融合历史地灾数据、地质环境条件等多元信息综合研判,第六地质大队科学圈定了滑坡范围及影响区范围,协助水利部门划定河道危险区,为避险转移决策部署提供技术支撑。

当日下午,大石镇紧急转移安置了受直接威胁的6户13人。

数据监测的同时,“土办法”也在发挥作用。“我们参照培训教的‘贴片法’进行监测,在裂缝上粘贴了纸片,都又被撕裂开了。”杨胜录说。7月23日,变形范围扩大,附近稻田、墙基、公路出现大面积下错及开裂。

经研判,大石镇应急指挥部立即将转移范围扩大至45户95人。杨胜录及他的老伴,也在这次的转移队伍中。

24日凌晨2时49分,山体发出一阵轰隆隆的异响,“像打雷,也像大货车经过的声音,不只响一声。”杨胜录一直不敢睡,和他一样留守在村办公室的人都听见了这阵响动。

指挥部推断白云寺及周边可能发生大面积滑坡,再次将转移对象扩大至56户117人。凌晨3时许,影响区范围内居民全部完成转移。

24日6时许,天色将明,约500万立方米的土石轰然垮塌,大规模山体滑坡发生。值得庆幸的是,因预警及时、提前撤离果断、管控到位,56户117人成功避险,此次山体滑坡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群众现状:安置点建在养老院里,统规自建房力争明年春节建成迁入

灾情发生后,在市、县、镇、村、社的共同努力及地质大队的专业支持下,大石镇红洞桥村9社、11社、12社、13社共转移避险94户218人,实现无人员伤亡。同时,市县应急部门全力支持,调配棉被、行军床等物资,做好安置和救助工作,确保受灾转移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及时得到医治。

如今灾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除去投亲靠友和外出务工的受灾群众,建在镇上养老院的过渡安置点里,还有30户、60人。

“经过统一协调,我们将之前住在这里的近20位老人搬到了隔壁镇的养老院中。并进一步梳理水电和在养老院坝子里新建了共享厨房,确保受灾群众正常生活得到保障。”大石镇党委书记舒适介绍。

在共享厨房内,红洞桥村11组村民宋仕珍正在炒回锅肉。“等会儿有客人要来,我们还是要办好招待。”种了大半辈子粮食的宋仕珍,如今领着政府发的米面、每天去菜市场买菜生活。

尽管如此,面对专程从水尾镇过来探望的亲戚,她依旧大方、热情地准备了三菜一汤、有荤有素。“生活还是要过起走嘛。”宋仕珍说,她家已经接受了政府的统规自建安置协议,距离大石场镇只有几百米远,“我家小儿子就在镇上读小学,以后就在这边生活了。”

宋仕珍口中的统规自建安置协议,让受灾群众看到了住新房的希望。

舒适表示,目前已经科学规划搬迁安置区域,结合地质勘察结果,在场镇上选定了安全适宜的新址。这两天,统规自建安置协议坝坝会也在安置点里召开,受灾群众签完协议后,就将加快推进搬迁安置工程建设,力争明年春节建成迁入。

“近年来,泸州将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通过强化统筹推动,健全严密高效的组织体系;强化协同联动,健全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强化实战带动,健全稳固可靠的支撑体系,初步实现基层应急管理‘有机构、有力量、有机制、有平台、有预案、有保障’。”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永建介绍,今后将聚焦短板弱项、紧盯基层末梢、突出实用管用好用,持续规范“六有”建设,切实提升基层抗灾韧性,守牢安全底线。

    编辑推荐